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将“吃苦”当娱乐

张炯强

插图 孙绍波

  最近,媒体上讨论的两则教育新闻颇引人注目。一则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一批大学生来到外地两座陌生城市,每人只带100元,要过上10天,这就是所谓的“生存实践”;另一则是,今年的暑假,各地的“吃苦”夏令营行情火爆,动辄收费要数千元,然家长们仍是趋之若鹜,以至于夏令营里竟是“吃苦者”人满为患。

  看上去这是两件没有关联的事,实则给人们留下同样一个印象:眼下城里的独生子女怕是平日里太舒服了,不得不费尽心思,策划一个方案、一个活动,专门让他们去吃苦,去生存训练,还得花钱。与其说这是教育,更像一场秀。

  据报道,“吃苦”活动还是蛮有效果的。一个从来不叠被子的小学生,居然在夏令营里每日早睡早起,床单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母亲大悦:“钱花值了。”那些大学生们啃起了白馒头,在餐馆当起了小工,品尝人间冷暖之际,感触甚多。可是,小学生回家后再也不叠被子了。大学生们“生存实践”后,该旅游的旅游、该坐飞机回家的回家。原来,孩子们都将“吃苦”当成一次比赛、一次娱乐。比赛中,谁吃苦多、谁不怕苦,算是赢家,这样一来,自然是个个争取“脱胎换骨”。一旦活动结束,一切又回复成了原样。如此花钱自讨苦吃,不禁令人莞尔,何苦由来?!

  不过,将“吃苦”当作娱乐,怪不得孩子们。一般人都明白,一个习惯的养成,源自长期坚持。众多家长平常娇惯孩子,却指望一次“吃苦”活动就能改变,痴人说梦也!或许,那位母亲在签单把孩子送进夏令营时,该想一想,如果平日就要求孩子叠一次被,还有必要花那份“吃苦”钱吗?那些大学生的父母,如果平常手头紧一紧,让子女明了钱财来之不易,他们还有必要大老远去挑战“生存”吗?

  教育,基于平时的点点滴滴,搞突击不成。由此,记者梦想,有一天,“生存实践”已没有必要,“吃苦”夏令营则无人问津,那意味着,家长懂得了如何教育,孩子们自小在生活习惯中就懂得了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感恩”。这才该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境界吧。

  本报记者  张炯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