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情侣的电子信 董 桥 |
那两部电影我只看过一部。《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是老片子,荷里活改编奥国小说的爱情戏,说两个毗邻小店里的一男一女只写情书不见面。我记得那爿小店面。旅居英国那些年,小镇小乡街头巷尾总有一两家小小的Corner Shop,平易亲切,我每次路过都进去转一圈,可惜难得碰上俏丽的女店员,十家有八家是狄更斯小说里的公公婆婆里外照应,后来还多了不少印巴老板,满脸是异乡人千岁之忧。 那部《街角小店》听说九十年代重拍了新版本,Meg Ryan 和Tom Hanks主演,片名改成《You've Got Mail》,反映e-mail新时代的景象,两个店员用电脑写情书。《A New Dictionary of Idiomatic American English》说“You've Got Mail”是美国最大电脑公司的商标,互联网上闪出电子信的画面,一声“你有信来了”,电脑机主马上按钮读信。这部新戏我没看过。也许出了VCD,找一张来瞄一瞄并不难,难的反而是克服自己心里那份抗拒感:不是邮差投进信箱里的情书,电脑荧屏上打出再漂亮的贴心话毕竟少了几丝飘香的手泽。那只是水中的花影。 那天,在台湾做翻译的老章来我家吃午饭,谈起电子信e-mail不少人喜欢译作“伊妹儿”、“伊媚儿”。我不喜欢。硬绷绷的电子文明是理性的硬件,悍然抓个绣房粉黛投怀送抱,那是香香的热脸偎在冷冷的屁股上,平白糟蹋“妹”字和“媚”字天生的娇气,何况只算译出原音译不出原意。我情愿直译“电子函件”有金属的现代感。老章骂我不解风情,不让科技文明沾几分人情味:“老天爷要罚你下一世投胎跟机器人做夫妻!”他说。 名物繁博,各有从属,名堂不对,滋味跟着不对。邮差按门铃,门里的人问一声“谁呀”?英国老邮差都提高嗓子说:“Postman!”他们不说“You've got mail”。十八世纪末叶天文学家William Herschel发现天王星,原想沿用英王乔治的名讳起名“乔治行星”(George's Planet),细想觉得vulgar,还担心世人反对那么大的行星只跟英国挂钩,最后决定拉丁化命名,叫Uranus。西洋古早的各科学问爱借希腊文拉丁文充门面,充古奥,求的是一股深意:旧石器时代不叫“dawn of time”,叫“paleolithic”;威尔斯中部发现的志留纪岩石不叫“grey rocks”,叫“Silurian”。 老章说他向来担心电子文明泛滥会摧残情感商数。我年前读Daniel Goleman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已经有些忐忑。一九九四年,美国电脑网络输送了七千七百多亿封电子函件,现在一定更不得了,《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于是不能不改成《You've Got Mail》了! 老章说他在美国东部小镇上看到杂货店里摆两部电脑,客人给点费用可以按钮查看自己的电子函件:“那种方便长途过客的做法我真有点感动,心想科技文明到底还有温馨的一面,连店里的小姐都不要我称呼她Miss,要我叫她Daisy!”我想起一位苏州美女说她喜欢到九龙一家上海杂货铺买东西,为的是听伙计用上海话叫她一声“小姐”,让她一下子从临河花窗里的小家碧玉扶摇成了石库门里的大家闺秀!文化一温馨,新旧一样好:电子函件纵然不可抗拒,邮差最好照按门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