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兵团姑娘不对外

任容君


  在前往喀纳斯的大巴上,巧遇上个世纪50年代由上海进疆的绍兴籍崔老伯和湖南籍吴阿姨老夫妇俩。老两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生活了将近50年,才在儿子、媳妇的陪同下第一次去喀纳斯。车上遇老乡,两眼泪汪汪,兴致颇高的两位老人与我们聊上了他们那代兵团人的往事。

  “我们可都是王震将军请来的。”吴阿姨不无自豪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保卫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支浩浩荡荡大部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巾帼英雄。“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为了让守卫在新疆的将士们安心屯垦戍边,20世纪50年代初,王震将军首先给家乡湖南的领导写信,请他们大量招收女青年,让她们到新疆生儿育女,纺纱织布。很快,长沙的大街小巷便贴出了新疆军区招聘团的广告:招聘女兵到新疆上俄文学校,开拖拉机,进工厂。只字没提成家结婚。很快,共和国又从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招募了大批女兵进疆。历史,让这些可爱的姑娘们大多成了兵团的第一代母亲。到了60年代,上海、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的支边青年也纷纷涌入塔里木、准噶尔盆地。

  当吴阿姨她们这批一千多名满怀憧憬的湘妹子、川妹子们千里迢迢,从兰州坐了一个多月的大卡车到农场时,全都傻了眼:没有一座地面上的建筑,几百号欢迎她们的男兵全都从地窝子钻出来,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一看这情形,她们全都哭开了,怎么劝说也不肯下车。关于她们下车的笑话至今还在兵团流传:湘妹子、川妹子们赖着不下车时,人们端出一盆盆红辣椒,她们就争先恐后地跳下车来。

  吴阿姨她们在西行的路上,就隐约听说可能要给自己介绍对象,心里很担心。到新疆后不久,这个担心变成了现实,于是倔强的湘妹子们便不约而同采取了不合作态度。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一级级谈话,一次次谈心,湘妹子们的堡垒被一一攻破。大多数人都经历了“组织介绍,个人同意”的程序,与兵团的官兵们成家过起了日子。

  “当年的生活条件之艰苦,你们今天难以想象。”回忆起当时的生活状况,吴阿姨依然唏嘘不已。没有洞房,只好三四对新婚夫妇住一个地窝子,每对新人之间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蚊帐。没有婚床,有的连队甚至只好让年轻夫妇去睡草垛……我们在石河子市,就看到不少满头华发的“湘妹子”、“川妹子”们和老伴相依走在街头。她们尽管当时和丈夫“先结婚后恋爱”,但绝大多数相濡以沫到白头。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无法考证这首辞出自何人之手,但寥寥数笔,却将她们当年的生活画面一下子推到我们面前……

  吴阿姨说,1954年新疆军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开时,她坚决要求去兵团八一农场。在那个热情似火的年代,兵团的女同志不把自己当成女人,挖渠、修路样样拿得下。男人能干的,女人照样干,而且还想干得更好。就是来了例假,也挽起裤腿照样往泥水里下。有人挺着快临产的大肚子,还一天摘一百多斤棉花。摘棉花,那可是一天从早到晚都得弯腰的活啊。这些湘妹子和后来的山东女兵、上海知青一样,大家都被一种崇高的信念支撑着,时常开展劳动竞赛:这个排早晨6点钟下地干活,连长在大会表扬了,紧接着这个记录第二天就会被别的排刷新到5点钟。由于睡眠严重不足,许多小女兵在上工的路上走得歪歪倒倒——那是在打瞌睡。

  崔老伯随即脱口而出:“兵团兵团三大怪:汽车上坡比下坡块,粗粮吃、细粮卖,兵团的姑娘不对外。”这段顺口溜很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兵团人热爱兵团、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如今,退休住在乌鲁木齐的吴阿姨由衷地说:我对自己当年的选择一点也不后悔。老司令(王震)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否则兵团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