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与文化 何鑫渠 |
今年高考,上海两所最好的大学,上海地区招生分数线创历年新低,报考这两个学校的学生上线人数竟不满招生人数。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悔不当初,从而引发对高考招生、大学文凭的关注。确实高考关系能否进大学学习、拿到大学文凭,对人生有很大影响。但文凭不等于文化,成才也不只是读书一条路。 文凭乃是读过书之凭证。在小学、初中尚没普及的年代里,文凭与文化确实是同义词,那时往往把读书人称为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中国古籍《周易》解释得好,“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人间世相、世间百态。我理解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书本的、社会的一切知识的综合。一对大学的教授、博导夫妇老是说一对在海外当教授的儿女没有文化,尤其没有中国文化,邻居不解,我也不解。 文化是有形、无形,书本、社会的一切知识的综合,而我们的大学(撇开教育质量是否合格、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如果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对理科的学生而言,囿于校内,又不涉及人文书籍。近有一调查表明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大学生在大学没有读过文学作品,不仅仅只是缺少这方面知识,更是缺少了正常人该具有的人文精神,而国外工商硕士课考试有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心理之题。可见,文凭是很难与文化画上等号的。现实生活中也常常有文凭不高,但见多识广,极有见解之人,谁能说他们文化不高?《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在精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