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威天梯山石窟破损严重
经费不足令保护工作难以为继
王志恒 郭刚


  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如今,天梯山石窟里绝大多数石雕塑像和彩绘壁画被严重破坏,其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石窟鼻祖”严重损伤

  李鹤立是国际著名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记者见到李鹤立时,他正和他的学生在武威市天梯山石窟管理处的一间办公室里埋头工作。不大的办公室里,天梯山石窟的各种泥佛塑像和彩色壁画摆了满满一屋子。这些零零散散的塑像和壁画都是2005年从甘肃省博物馆搬运过来的。

  李鹤立告诉记者,这些历史久远的文物珍品在反复的搬运过程中,受到了严重损伤。不仅佛像雕塑断裂缺损严重,就连壁画也没有一幅完整无缺的作品。

  据天梯山石窟管理处主任王奎介绍,1958年4月,为了解决黄羊河下游8万农业人口的生活用水和17.9万亩的耕地用水,武威市决定在天梯山石窟右侧不远处兴修黄羊河水库。而天梯山窟址恰好地处水库淹没区。

  为了不让石窟中的塑像和壁画被水淹没,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天梯山石窟中大量的塑像和壁画被拆了下来,搬运到甘肃省博物馆。2006年,国家文物局要求将这批文物进行原汁原味的修复并运回原址,于是这批文物又被运回了武威。

  经费不足举步维艰

  王奎告诉记者,石窟管理处下一步工作重点就是要先把这些因搬运而破损的壁画和塑像尽快修复起来,等经济条件好些以后,再进行石窟内壁画的修复与保护。王奎说,在洞窟壁画的背面,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珍贵壁画,但是管理处每年只有不到10万元的保护经费,维持现状已经很勉强了,继续发掘与修复工作真的是有心而无力。

  王奎介绍说,从1995年开始,国家文物部门就开始立项修复天梯山石窟了。第一期修复工作现已经顺利结束,由于经费不足,大规模的修复工作目前已基本停顿了下来。

  修复专家望“窟”兴叹

  武威古称凉州。据史料记载,位于古凉州的天梯山石窟在最盛时期洞窟连绵50多公里,几千座大佛依山而坐,大佛脚下黄羊河碧波荡漾,山上薄云缠绕佛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如今美景不再。

  李鹤立告诉记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天梯山石窟的许多洞窟,目前仍是一种自然存在状态。要想有效地进行修复保护工作,必须沿陡峭的山体修建栈道,才可以进入洞窟进行工作。

  李鹤立无奈地说:“没有栈道,无法进入洞窟,修复专家也没有办法,只能望‘窟’兴叹。”

  新华社记者 王志恒 郭刚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