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AP碰撞测试:小车会吃亏吗? 李永钧 |
| ||
|
7月26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了2007年度C-NCAP第二批评价结果,从得分评价中不难发现,B类乘用车的平均得分和星级水平普遍要高于小型乘用车与A类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的微型车雪佛兰SPARK得分最低,仅获两星标准。现在很多人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大小不一的车型,试用同样的C-NCAP标准,肯定是大车占便宜小车吃亏。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看:第一,车的大小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乘客的价值没有区别,开车的人和坐车的人,在不同的车里面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坐大车的,是重要的人物,坐小车的就一定不是重要的人物,因此从车辆的安全设计指标上考核,大车和小车应该是一套指标。更何况,在C-NCAP测试中,假人代表的是一个平均的状况,所以对车的安全性设计指标的考核,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 但从测试的角度衡量,不同的测试方法对大车和小车之间考虑的程度是不太一样的。由于在重量、车身结构刚度、外形尺寸等方面的差异,大车与小车之间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就正面碰撞而言,车辆去撞壁障,碰撞能量的大部分被车辆本身所吸收,越大的车,它做实验时吸收的能量越多,比小车撞的时候吸收能量多,而小车因为质量小,相对来说捡了便宜。但对侧碰来讲,情况正好相反,因为都是用一个平均力状况的车来撞击,所以对大车来说,所能承受的撞击力肯定比小车所能承受的撞击力强,这样小车就显得吃点亏。但综合起来看,很难说谁吃亏谁占便宜。 第二,从大车的角度来说,空间大一点,车的档次高一点,它设计的应用技术的容量当然要大一点,整体来讲安全程度就较高。而中国轿车工业起步时间不长,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要比欧美低得多,所以我们的小车讲究更经济和更低成本。受其车价的限制,其安全配置甚至零部件的选配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不太容易达到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另外,小型车辆的技术来源和原型车的开发年代,跟成绩有很大关系。最近这些年开发的车型,由于标准法规的提升及国外NCAP常年的实施,使厂商具备了相应的技术积累,车身结构的设计得到了很好的改进,安全性问题不大。而有些小型车所引进的国外原车型的车身结构偏旧,厂家也不会花很大的成本投入改造它,这就很难提升这款车的安全指标。更何况,安全性不是某一个部件保证,它是一项系统的设计。再加上在国内的制造过程中还存在生产一致性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小车在C-NCAP中的评价得分。 此外,我国汽车生产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并不是说标准本身不合理,而是人家的设计理念高出一筹。国外也有标准,但它是从人的角度考虑,对人实施最有效的保护,无论对于开大车或小车,要求是一样的。只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可能要求的层次和具体的目标,或者说是期望值不完全一样。但今天的现状是:我国还没达到这个程度。这就是C-NCAP要推动的东西。从国外近几年NCAP试验情况看,由于标准法规的提升和长期实施NCAP所带来的成果,国外最近几年新开发小车达到四星、五星的例子非常多,说明安全水平通过技术改进是可以提升的。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我们的小型车、新开发出来的经济型车一定也能达到四星以上的成绩。从技术角度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李永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