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会 夏夜聊吃 朱卫成 |
| ||
| ||
| ||
|
◆ 朱卫成 夏夜,东西朝向的居室热得呆不住人,就坐在门前楼道纳凉,边与年龄相仿的左邻右舍闲聊。黑暗中,不知是谁,提到了过去那段艰辛岁月里吃的话题,也许每人都有自己的亲身体验,现场气氛骤然热烈起来,在座者个个争相发言,全然忘了脚下蚊子的猖狂进攻。 左邻崔女,祖籍河南西峡,做得一手好茶饭。对了,作家乔典运也是西峡人,我想要是乔典运能活着操笔原汁原味写下崔女所述的家乡农村杂粮的种种吃法,可真乃我等读者之幸,也用不着由我在此鹦鹉学舌了。 河南,那是个盛产杂粮的农业大省,玉米高粱小米红薯,我一口气能说出很多种,杂粮多,在提倡食谱杂一些尤其是提倡多吃粗粮的今天,是个产业优势,可在过去那是一个日子艰苦的标志啊!崔女说,河南老家,乡亲们变着花样吃杂粮,有一种吃法,我生平头一次听说,就是夏日做的蝌蚪汤。做法很简单,水烧得滚开,红薯面儿兑水和成稀糊,装在葫芦瓢里,瓢沿处事先钻了一两个小眼儿,此时,握瓢把的手快速有节奏地晃动,荡起的面糊顺着瓢上的小眼绵绵不绝地滴落锅中,经沸水一烫,倏地变成一个个面疙瘩,似无数蝌蚪在锅中游动,故称蝌蚪汤。蝌蚪汤煮熟盛在大瓦盆里,浇上早擂调好的蒜汁,凉透,喝起来滑溜溜,香喷喷的呢! 右邻冯女,城郊东园人氏,号称园子人,说的是一段锅中觅粮的辛酸事。那时,菜多粮少,就以菜代粮,天长日久,其母练就了一手做菜饭的绝活,就是焖菜饭时,能把米和菜炒拌得匀匀实实,绝无几粒米相抱成团的。那时,冯女还是个小孩,吃缺油的菜饭吃够了,渴盼着能吃上一顿净米饭,哪怕是一小团米饭也好啊,有一次竟好险吃到了。 那天,冯女乘母亲不注意,溜进了灶房,踮脚揭开锅盖,锅内的菜饭已做好拌匀,冯女睁大眼睛小心翼翼用饭铲翻动菜饭,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一小团饭粒,可能有七八粒米的样子吧,赶忙找来筷子,屏气静心把那团米粒往上夹,哪知,还未入口,忽听得门外有脚步声,冯女一惊,手一抖,米团儿掉在锅内碎了…… 尽管时间已过去二十多年,但说到此处,仍听得出冯女深深的惋惜之情。 不知不觉,月亮爬上楼顶,楼下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有人感叹,现在的娃们不缺吃、不缺穿,享福啊。又有人说,有得有失,他们也缺——缺一种吃苦的经历,若干年后,还会缺少像我们今晚一样忆苦思甜的温馨回忆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