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试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传送带源源吐出“人造煤” 郑裕利 |
|
昨天,位于浦东川沙路上的国翔科技公司“人造煤”试验车间内机声隆隆,一块块煤饼从传送带上鱼贯而下。只是这些煤饼看上去都嵌着缕缕杂色碎屑,还散发出淡淡的异味。 这些特殊的煤饼——是用城市污泥和垃圾制成的,在旁的国翔公司老总、市政协委员郭翔手捧煤饼,满脸喜悦地说:“人造煤”的技术攻关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下一步就要扩大试验的规模。 将城市中的粪便污泥循环利用制成“人造煤”,是郭翔首创的奇思妙想,去年底市科委批准立项,并下拨了部分研究经费。在半年多的中试中,郭翔全身心投入这项“臭烘烘”但利国利民的事业,不断改进着“人造煤”的生产工艺。 搅拌脱水不闻臭味 污泥中含有大量水分,脱水是“人造煤”生产的关键。郭翔搞的第一条“人造煤”生产线以高温蒸发脱水的方式生产煤球,蒸发过程中需要耗费一定的能源,而且污泥蒸发时散发出来的水汽奇臭无比,尽管是冬天,厂房里仍聚集了无数的苍蝇。郭翔笑称“苍蝇是‘人造煤’最早的‘粉丝’”。显然以这样的方式生产“人造煤”既不环保也不节能。 如何才能把浓烈的臭味封闭在“人造煤”内,不致污泥环境?郭翔潜心研究,苦觅对策,在比较了各种方案后决定采用搅拌技术,在“人造煤”生产过程中用搅拌机将粘结的污泥翻滚打碎,改变水的特性,使水的亲水性向疏水性转变,这样可以在常温下促其部分水分挥发却很少有臭味释放出来,还省下了原先用于高温蒸发的能源。如今,虽是酷热天气,厂区车间里却难见苍蝇的踪影。 掺进残渣改做煤饼 在随后的试验中,郭翔又发现,用“人造煤”生产的煤球内部粘合程度高,所含的少量水分不易挥发,因此在使用中容易板结,不能被烧透,“人造煤”的热能不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郭翔对症提出了两项改进:一是在污泥中掺进来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厂的垃圾残渣,这些残渣是垃圾经分类处置后的残留废物,如枯枝树叶等,干燥且蓬松,掺进污泥后能降低粘合度,还能起到一定的助燃作用;二是将煤球改为煤饼,因为煤饼上有10余孔洞贯穿上下,透气性好,能够促进充分燃烧,使“人造煤”的热能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 厂房里的煤球生产线被拆除了,换上了煤饼生产线,这一拆一换增加了数十万元投入,但郭翔认为“值”——“人造煤”研制突破了技术上的关键瓶颈。 替代了近一半燃煤 中试生产的“人造煤”制品除了送往水泥厂使用外,郭翔也在自己的企业中试用,以直接观察了解“人造煤”的性能。如今,国翔公司生产锅炉原来使用燃煤的一半已被“人造煤”替代。昨天郭翔说,经过一个多月试用,发现了“人造煤”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热值不够稳定、热冲压力不足等,不过已找到了应对的技术方案,准备再作新的改进。 高温暴热,郭翔的心更热。近期,他忙着筹划两件事:扩大“人造煤”中试规模,为此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方案报告,寻求各方支持;开始“人造煤”的市场推广,扩大试用范围和试用量,以尽可能多地获取规模化生产后的各类数据指标,完善“人造煤”产品,将成本控制在每吨100元以内。郭翔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日产“人造煤”5000吨以上,以“消化”申城每天产生的万吨污泥和垃圾。 本报记者 郑裕利 评论 0708081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