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热点关注
 第A18版:焦点话题
 第A19版:流金岁月
 第A20版:广告
 第A22版:奥运你我
 第A23版:奥运特刊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广 告
 第A30版:法治视窗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 告
 第B22版:广 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专题
第B09版: 好吃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愤怒的葡萄

西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他用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无序和灾难。它让我联想起某些人喝葡萄酒的不少怪状。

  葡萄是舶来品,葡萄酒自然也是外邦输入中土之物。据我所知,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酒像葡萄酒那么讲究的。讲究,不光在种植上,还在于酿造上、储藏上,更在于喝法上。国外大学有葡萄和葡萄酒博士专业的课程,先前有个中国留学生就是这个专业毕业的,回国后被各大酒庄哄抢,成了香饽饽。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为学生授课间隙,喜谈葡萄酒的种种掌故和趣闻。本报专栏作家、香港银行家张建雄便是一个国际知名的葡萄酒专家,对于各种葡萄酒都了如指掌,能说出许多道道来;内地也有个著名的葡萄酒专家吴书仙,写了很多有关葡萄酒方面的专业书。可见葡萄酒里确实很有学问。举这些例子,倒并不是要吓唬吓唬葡萄酒消费者,让他们因此“敬而远之”,只是想说明品尝葡萄酒不同于其他酒,无甚法度,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记得好几年前,某省旅游局长请我和解放日报的徐甡民、文汇报的张立行两先生在一家高档酒店吃饭。前来作陪的酒店经理是个香港人,留英多年,他为我们开了一瓶红酒。见我们拿起酒杯就喝,他便闲谈般地说,其实科学的喝法,应把整瓶酒倒入一只像小脸盆大小的平底瓷盆内,让酒与空气充分接触两小时,在起一定的化合反应后才饮用,最为合理。这使我感到惭愧无知,从此对于品尝葡萄酒就多了几分“禁忌”,虽然知道这种“穷讲究”对于我们来说或者不胜其烦,但至少懂得其中的奥妙非常多,不可由着性子乱来。要讲“腔调”和品质,就不能嫌麻烦。

  我赴饭局,尤其是那种并非私人掏腰包者,有时颇感生气:主人给你倒红酒,一倒就是满满一杯,然后干杯,一饮而尽;再敬,再干……喝光了再叫服务生上酒,喝红酒就像喝啤酒。这完全不合喝红酒的基本路数。再者,喝红酒,配菜也有一定的讲究,有的人拿糟毛豆、蒸臭豆腐下酒,这是黄酒喝法,走得蛮远的。还有的人喜欢红酒里面放冰块(喜欢凉快的可以冰镇),也是莫名其妙,是不是觉得葡萄酒的度数太高了?干脆到超市买瓶葡萄汁算了。我想,大概是在吃洋快餐时喝饮料喝习惯了。

  如果葡萄(酒)有生命,知道我们是这样糟蹋她的,一定要“出离愤怒”了,当然,十块钱一瓶的干红不在其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