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嚼菜名啥滋味 叶光亚 |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说各种名菜珍馐,就是一些普通的菜肴,它们的名称往往也有几分文化韵味。 有的菜名中积淀着汉语知识。譬如,“醋溜里脊”是一道山西菜,它的选料是牛、羊、猪脊椎骨内侧的条状嫩肉,现在都写作“里脊”,其实它原来的写法是“膂(音旅)脊”,古汉语中,“膂脊”就是指“脊梁骨”。再譬如,“清蒸桂鱼”可谓尽人皆知。但是,如果把“桂鱼”写成“鳜鱼”,倒恐怕有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了。然而原先确实是那样写的,后来才流传为桂鱼。唐代诗人张志和《渔父》篇中的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脍炙人口,让你恍若置身于暮春时节宜人的自然景色之中,品尝肉嫩味美的鱼鲜。又譬如,“鱼香肉丝”(也有写成“渔香肉丝”的),其实本名为“腴香肉丝”(笔者只有在“绿杨村酒家”看到过如此写法)。腴者,肥美之意也,很切合这道菜的口味特色,而制作这道菜,无论主料还是辅料,鱼根本和它不沾边。 有的菜名中包含着历史故事。川菜“宫爆鸡丁”几乎家喻户晓,而它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宫保鸡丁”。其中还有着一段典故,传说这道菜是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首创的,当时人们尊称他为“丁宫保”,于是就把那道菜叫做“宫保鸡丁”。 如果在享用那些传统菜肴的同时,咀嚼咀嚼它的名字,体味体味个中的文化韵味,大概也能助助雅兴的。当然,只是了解一点常识,增加一点乐趣,丝毫没有把已经习惯的写法硬要改回去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