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洛城奥运 卢璐 |
|
奥运会可称是人类最重大的节日,两周比赛牵人魂魄,成为全世界亿万民众目光和关注的焦点。 我万分有幸,在1984年受报社特派到美国洛杉矶采访第23届奥运会。在本报历史上,特派记者是首次,派到国外更是破天荒首次。按以往上海报社档次来分,三报两台排队之次序,本报忝居第三位。出国采访,几乎没有耳闻。但羊城晚报赴奥运记者到本报体育组讲述他们获得批准过程时,我似乎一下子被怔住了:我们新民晚报号称晚报之首,为什么我们不去争取,难道我们放弃这样百年难遇的奥运采访? 时间太仓促了,从说服报社领导到去国家体委争取名额,再电传奥运会报名,申请护照、签证等等,总共只有一个来月。 这时,我想首先要说服报社领导同意,他们答应了,我再一关一关地过。感谢以束纫秋为首的编委会支持我,立即令我飞北京,到国家体委讨名额。我自1955年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即到国家网球队报到,所以国家体委高层都熟悉,这次我赴京请命,他们大力促成,于是顺利通过一切手续,飞回上海。 7月28日至8月12日,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我随中国代表团三百余人的专机由上海飞抵旧金山,这时,我意识到一场硬仗将要展开:我将积聚所有精力,动员每一根神经,为报道好这次奥运会作出努力。然而飞行带来的头疼,似愁云压顶,我想:临阵衔命,仓促上阵,单枪匹马,应付得了奥运如此重大的报道吗? 一个忠于职守的记者,永远没有难字当头。我凭着记者灵敏的本能,广交朋友,到处可觅新闻线索。在奥运会浩瀚大海中,我认定我国运动员优势项目,紧跟不舍,又由于我平日和运动员经常接触,大家成了朋友,我常去他们宿舍,坐在他们床铺上同他们聊天。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每次破纪录后,对我说:你了解我,随你怎么写,我都没意见。这样的运动员,他们的心扉总是向我敞开,我自己也是运动员出身,在国家网球队和上海网球队当过十年运动员教练员,这是我的基本功。 每届奥运会,都是世界记者的聚会。我碰到持有正式证件的有八千多人,还有五千多无证件的活跃在赛场,为全世界发布消息。 我国记者有六十多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台、国际台、体育报等都是大部队作战。而我、中国日报蒋维良、羊城晚报苏少泉、中国建设饶凤歧等都是个人奋战。记者的责任感在对手如林、争分夺秒的场合下,鞭策我们勤跑多问少睡觉。新闻中心是我每早必到之处,可以拿到成绩和预报,还有当场转播,供选择的参考。 晚6时,是我和上海通话时间,我把写好的稿子传过去,他们把要求告诉我,让我踏实度过每一天。晚上还有球赛等着我,又匆匆融入在喧闹的人流中了。 奥运接近尾声,闭幕式白天,我在新闻中心走走,突然一架摄像机向我推近,原来是韩国电视台采访,问我:下届奥运在汉城举行,是否有兴趣去?我答:我今年51岁了,再过四年,也许我退休了,但《新民晚报》一定会派记者来的。谢谢你的邀请。 卢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