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碎片 秦天 |
|
七年前,悉尼奥运会。三年前,雅典奥运会。过去的时间都不算太久。但在记忆中搜索,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只剩下了一些零零落落的碎片。 2000年。悉尼。一天清晨5时。记不清是没睡,还是一觉醒来,发觉阿顺不在屋里。后得知,怕漏新闻,他去了新闻中心。其实,来悉尼后,他天天如此。凌晨二三时,刚发完稿,又赶去新闻中心。我们在郊外租了一幢小屋,离新闻中心不近。就算不干什么,一个来回,也要一个小时。去了,就不会不干。凌晨5时还没睡,八九时又有新的采访任务。几点到几点这个比赛,几点到几点那个比赛,采访完还要写稿,连轴转得厉害。一天就二三小时的睡眠,接连十五六天,就是铁打的,也撑不住。 为此事,有点恼火,厉声对阿顺说,领导在这里,漏不漏新闻,报道好坏,领导都会担着,你用不着神经紧张,压力太大,整天里不睡不吃的。阿顺听着,不应不答,只是笑笑。 阿顺依旧发完稿后,去新闻中心逛一圈。 阿顺,大名黄永顺,熟悉英语,熟知奥运会的方方面面,工作责任心超强。采访悉尼奥运会的,还有汤世芬、季方和高兴。他们也很优秀,也很拼命。拼命,尤其是奥运期间的拼命,是新民晚报体育部的传统,历来如此。当然,最拼命的是阿顺。最难能可贵的是,阿顺的拼命,是在台下,是在幕后。凡是不显山露水的,又苦又累的,既费时间又耗精力的事,十之八九,是他干的。 悉尼。租屋附近有一家匹萨店。初来乍到,人地两生,时间又紧张得不够用,所以,开始的时候,天天吃匹萨,但实在消受不起。觉睡得不多,一天只吃一顿,最多吃两顿,再吃不好,那可不行。一天晚上,叫上阿顺、高兴,开着车就走。 二十来分钟的时间,就在一个商业区找到了一家中国餐馆,老板老板娘都是上海人。那顿晚饭,吃得很爽。之后,几乎每天都去吃一顿。在那里还碰到了吕凉和当时还不怎么出名的徐静蕾,还碰到了又拿了冠军的占旭刚,得到了意外的采访机会。 四年后雅典奥运会,新民晚报去了一个七个人的团队。当领导的,将工作节奏安排得紧凑一点,尽可能地让记者少走冤枉路,少写废稿,尽可能地多挤一点时间,让记者睡觉,这是其一。其二,一天一顿,这顿一定要吃饱吃好。特派记者,都很优秀,在具体采访写作的业务上,并不需要领导操心。当然,还有一条也很重要,那就是在这个团队中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气氛。领导做好这三件事,奥运报道的成功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秦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