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大战最难忘 彭正勇 |
|
在我的十几年体育记者生涯中,经历过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四届奥运会。每逢奥运会来临,报社、电台、电视台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争取给读者、听众或观众提供一份新闻奥运“大餐”。在我的奥运报道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洛杉矶奥运会的报道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新民晚报复刊不久,当时的报社在九江路外滩的一幢老楼里办公,办公室很简陋,冬天生炉子取暖,酷暑买冰块降温,新闻采访的手段、条件更是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的,体育部当时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部长途电话和一台传真机,其他什么都没有。 当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地位、影响还没有今天这么高、这么大,再说,国家开放的步伐也比当今小得多。所以,偌大一个上海,赴洛杉矶奥运会现场采访的仅有新民晚报卢璐一人。 说到卢璐采访奥运会,不能不说说时任报社总编辑的老束。在老束的倡导下,体育报道一直受到关注,在老束的办报思想中,体育报道是报纸的四大支柱之一(其他三大支柱是:社会新闻、文化新闻、副刊),因此,尽管当年报社的外汇结余少得可怜,然而为了奥运采访,报社还是果断拍板:为奥运会采访,这钱值得花! 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重返奥运会的首次亮相,是那届奥运会的一大亮点,中国奥运健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记得,从开幕式,以及许海峰夺得第一枚金牌、女排姑娘勇夺冠军,甚至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奏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都引起了轰动。卢璐在前方将一篇篇稿件或用传真或用国际长途“传”到报社,后方体育部的记者们一刻不停地将这些信息整理成稿件送至排字房。 1984年的时候,还是“铅与火”的时代,每篇稿件都要靠排字工人一只只铅字排出来。编辑部当时在4楼,排字房却在底楼,而当时的报社仅有一部老式电梯,为了不延误出报,接到卢璐的传真稿,部里的记者往往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到楼下,送到编辑手里。假如是电话来稿,有人速记,有人送稿,几乎是记满一张稿纸,送稿的记者就直冲楼下排字房。当时,体育部的记者都处在临战状态,个个都甘当“二传手”,尽管版面上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他们都甘愿当无名英雄。生怕前方来稿在自己手里多耽搁一分一秒。这种团队精神至今还是新民晚报体育部的一个好传统。 今天,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体育记者们可以大有作为。但是,我们的心中永远要有读者,读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 彭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