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热点关注
 第A18版:焦点话题
 第A19版:流金岁月
 第A20版:广告
 第A22版:奥运你我
 第A23版:奥运特刊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广 告
 第A30版:法治视窗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 告
 第B22版:广 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专题
  
2007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次大战最难忘

彭正勇


  在我的十几年体育记者生涯中,经历过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四届奥运会。每逢奥运会来临,报社、电台、电视台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争取给读者、听众或观众提供一份新闻奥运“大餐”。在我的奥运报道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洛杉矶奥运会的报道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新民晚报复刊不久,当时的报社在九江路外滩的一幢老楼里办公,办公室很简陋,冬天生炉子取暖,酷暑买冰块降温,新闻采访的手段、条件更是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的,体育部当时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部长途电话和一台传真机,其他什么都没有。

  当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地位、影响还没有今天这么高、这么大,再说,国家开放的步伐也比当今小得多。所以,偌大一个上海,赴洛杉矶奥运会现场采访的仅有新民晚报卢璐一人。

  说到卢璐采访奥运会,不能不说说时任报社总编辑的老束。在老束的倡导下,体育报道一直受到关注,在老束的办报思想中,体育报道是报纸的四大支柱之一(其他三大支柱是:社会新闻、文化新闻、副刊),因此,尽管当年报社的外汇结余少得可怜,然而为了奥运采访,报社还是果断拍板:为奥运会采访,这钱值得花!

  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重返奥运会的首次亮相,是那届奥运会的一大亮点,中国奥运健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记得,从开幕式,以及许海峰夺得第一枚金牌、女排姑娘勇夺冠军,甚至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奏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都引起了轰动。卢璐在前方将一篇篇稿件或用传真或用国际长途“传”到报社,后方体育部的记者们一刻不停地将这些信息整理成稿件送至排字房。

  1984年的时候,还是“铅与火”的时代,每篇稿件都要靠排字工人一只只铅字排出来。编辑部当时在4楼,排字房却在底楼,而当时的报社仅有一部老式电梯,为了不延误出报,接到卢璐的传真稿,部里的记者往往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到楼下,送到编辑手里。假如是电话来稿,有人速记,有人送稿,几乎是记满一张稿纸,送稿的记者就直冲楼下排字房。当时,体育部的记者都处在临战状态,个个都甘当“二传手”,尽管版面上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他们都甘愿当无名英雄。生怕前方来稿在自己手里多耽搁一分一秒。这种团队精神至今还是新民晚报体育部的一个好传统。

  今天,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体育记者们可以大有作为。但是,我们的心中永远要有读者,读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                     彭正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