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历史的记录者 陈春艳 |
那一天,那一夜,摩纳哥海边狂欢的人群,已经永久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2002年12月3日,无论是蒙特卡罗,还是千里之外的上海,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都在为同一件喜事而奔走相告——中国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记得申博成功那一刻,在第一时间我用手机将喜讯传回报社,当时我的很多同事正守在上海街头,通过一份特别准备的“号外”传递给上海市民。握着手机没说几句,我就已经听不见来自报社的声音,因为那时,我的身边早已经是欢乐的海洋,几乎每一个在场的中国人都在兴奋地欢呼。 虽然很想加入欢庆的人群,可是当时已是接近上海时间晚上10时,距离预定的截稿时间只剩下两个小时左右,而我必须完成一篇4000字的长篇通讯,记下申博路上最关键的一天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我赶紧回宾馆写稿。那天正巧,我没有带房间钥匙,要找人又没有时间,情急之中,我全然不顾形象,就一下子坐在宾馆的走廊上,打开电脑开始写稿。写到兴奋之处居然还趴了一会,此景正好被世博会申办办公室的一位新闻官员看到,他还给我拍了张照片。多年之后,我已经记不清当时究竟是怎么在兴奋和紧张交织的心情中写完这篇稿子的,碰到一位当地的工作人员,他在得知我来自中国后,真诚地说,“今天你们是胜利者!”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疲惫和紧张其实都“值”了。 说实话,尽管此前一年左右我已经开始从事世博方面的报道工作,但其实到申博成功的那一刻,世博会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其实依然没有十分清晰。记得第一次参与世博报道,还是在2002年初国际展览局官员到上海来考察的时候,当时在城市规划馆有一个世博知识的展览,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世博会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第一部电话、第一台打字机、第一只白炽灯乃至第一个冰淇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展出的。连奥运会起初也在世博会展示期间举行的,直到1900年,才独立门户,单独举行。“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话成了我对世博的第一印象。 到三年之后,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我才真正目睹了“世博会”的价值和它的影响力。机器人组成的乐队、360度球形的液晶屏、最小的芯片……最新的科技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同时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文化风情一齐出现,让人颇有一日走遍全球的感觉。我开始意识到,举办世博会,其实不能单纯用经济回报等理性数据来衡量价值,因为它可以让一代人“大开眼界”,有着无法估量的启蒙和教育价值。 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间,1700多个日夜已经从手边滑过。在这些日子里,我目睹了上海世博会的规划一步步成熟,世博园区开始动工,纸上的梦想终于逐步迈向现实;目睹了世博动迁居民告别旧居,开始在新的世博家园的生活。就在前些日子,百年老厂——浦钢公司厚板车间熄灭了最后一段炉火,它将在宝山罗泾迎来新生。我还目睹了确认参展世博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从第一个、第二个,增加到了50个、100个、150个,一步步接近汉诺威世博会创造的记录。 如此这般的流水账中,凝结着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作为一个记录者,我很欣喜地发现,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在向我们招手。 明日请看《一步跨出几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