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 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人物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专题报道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静自然凉

赵丽宏


  炎夏时分,窗外传来阵阵蝉鸣,如热浪滚动时发出的声响。想起了一首人人熟知的古代民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近人编写的《常用古诗》中,将这首七绝的作者归宋人白胜,其实是个错误。白胜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诨号白日鼠,智取生辰冈时,他口中唱着这首歌前来卖酒,最后用蒙汗药放倒了护送生辰冈的军士。此诗应是当时的民谣,或者是施耐庵的创作。这首诗在中国广为流传,原因有二:一是小说《水浒传》的巨大影响,使这首诗走向无数读者;二是此诗本身的魅力,朴素生动的语言,对贫苦劳动者的同情,使人心生共鸣。此外,在古诗中,将盛夏酷暑中的感受表现得如此淋漓酣畅,也很少见。在炎阳烧烤之下,眼看庄稼枯焦,农夫的焦灼愁苦用“心内如汤煮”,极为形象。而最末一句,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形象:“公子王孙把扇摇”,那种悠闲,和农夫的焦灼,形成极大反差。

  其实,夏日的酷暑,人人无法逃遁,古时没有空调,公子王孙们也只能靠一把扇子解暑。记得曾在一篇古文中读到,一位县令,盛夏时为了降温,丢弃了平时的威仪和斯文,每天坐在一个盛满冷水的木盆中升堂办公。诗人们在挥汗如雨时,恐怕也会少了写诗的兴致。

  杜甫写过《夏夜叹》,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孟浩然是极有雅兴的人,且看他在炎夏时写的五绝《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他避开了赤日炎炎的景象,选择日落西山之后,在月下乘凉,这也是人之常情。李昂五绝《夏日联句》中,有与众不同的声音:“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为什么留恋夏天?此诗下半段,用了柳公权的两句诗:“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这是答案,因为拥有清风和凉爽,这心态和常人无异。

  在唐诗宋词中,讴歌炎夏的作品不多,即使咏夏,也总是祈望阴凉,或者用虚构的文辞构织清凉世界。譬如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这是文字营造的清凉。贾弇有五绝《孟夏》,倒是很自然地表达了对夏日天籁的欣赏:“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竹林中的新笋,日光下变幻无穷的云雾,田野里管弦齐鸣般的蛙鼓,诗意盎然,有视觉和听觉享受。这其实表现了诗人的好心情,也是“心静自然凉”吧。如果烦躁忧郁,那么,云雾中会化出鬼魅,蛙声会成为噪音。所谓“孟夏”,是初夏,酷暑尚未来临。如果身陷于盛夏的火盆,诗人的联想恐怕又不同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