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毁的东方图书馆 董婷婷 |
| ||
|
1932年“一·二八”之后,商务印书馆及其附属的东方图书馆,在日军的轰炸下荡然无存。日军在上海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劫难,给中国文化事业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东亚闻名的文化宝库 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东方图书馆属非营业机构,由张元济先生一手创立,藏书约46.8万册,聘王云五担任馆长。东方图书馆于1926年5月开放给公众阅览(每日下午定时开放),为当时东亚闻名的文化宝库。 东方图书馆占地2600平方米,大楼底层为流通部和商务同人俱乐部,二楼为阅览室、阅报室和办公室,三楼为善本室、装订室及本版图书保存室,四楼为书库,五楼收藏杂志、报章、地图和照片等。1930年入馆阅览的读者达3.6万人。据胡道静先生回忆,该图书馆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那长达四十来米的宽敞的大阅览室,是实行开架的”。 许多读者将东方图书馆视作“我亲密的图书之家”,可见这些书籍、报刊对读者的吸引力,实现了张元济设想的“补助教育”的愿望。 东方图书馆的古籍,主要是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历年藏书,约有20万册,不少是善本精品,尤以经史子集四部各书、方志和中外报刊三大类最为珍贵。就四部而言,有经部354种2973册,史部1117种11820册,子部1000种9555册,集部1274种10735册。就版本而言,有宋版129种2514册,元版179种3124册,明版1449种15833册,清版1388种3037册,抄本1460种7712册,批校本288种2126册,以及稿本71种354册,杂本31种383册。各版本书合计4995种35083册。沈雁冰(茅盾)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写信告诉母亲,他去商务,就是贪图涵芬楼藏书丰富,希望借此可以研究点学问。 残页飘落10里开外 可谁也想不到,如此珍贵和数量庞大的古籍竟会毁于日寇的炮火。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海军陆战队2300余人向上海闸北发动全面进攻。日军早就对商务印书馆恨之入骨,称商务是“中国军队的据点”、“大部分的抗日教科书是它印刷的”,因而蓄意向商务印书馆投掷炸弹。 1月29日凌晨4时40分,日本轰炸机从“能登号”航空母舰起飞,狂轰滥炸持续了10多个小时,闸北地区陷入一片火海。上午10时许,日机向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总厂投掷6枚炸弹,炸毁印刷所、制造总厂、栈房以及尚公小学。 2月1日晨8时许,商务印书馆总厂对马路的东方图书馆,也被日军纵火焚烧,顿时火光冲天、浓烟弥漫,内存珍贵的古籍等46万册之多,在烈焰中化为灰烬。大火燃烧至傍晚时分,巍峨挺拔的东方图书馆五层大厦被烧成一个空架子。纸灰在大风中漫天飘舞飞旋,连10里开外的法租界,也随风飘落下焦黄的《辞源》《廿四史》等书籍的残页,张元济家的花园里,都有纸灰掉下来。 “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凝聚着多少文化人心血的商务印书馆总厂和东方图书馆,就在日军的蓄意轰炸、焚毁下遭受了灭顶之灾。 “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 面对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企业和图书馆变成瓦砾之场,张元济极度悲愤,与商务印书馆的同仁们抱头痛哭。他泣不成声地对大家说:“工厂、机器、设备都可以重修,唯独我数十年辛勤搜集的几十万册书籍,今日毁于敌人炮火,是无从复得,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 这一年,他65岁,打理商务印书馆已经整整30年了。 商务印书馆总馆被毁后,张元济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由董事会组织特别委员会,并设立善后办事处,由他担任委员长。他表示,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仍当力图恢复”。 同年,仿佛一个神话,商务印书馆就开始复业。 1933年4月,张元济组织了复兴委员会,决心重建东方图书馆,并在英法德美四国的学术文化界中组织了赞助委员会,分别募集基金和图书。这项复兴活动,一直进行到抗日战争前夕。但由于商务印书馆已经元气大伤,东方图书馆再也没有恢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