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上海首发“华中军票” 张辰 |
|
军票是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时,发行的一种掠夺性质的货币。1937年日军在上海挑起“八一三”大战,原预谋是一下子慑服中国,没想到却遭到了上海军民的拼死抵抗。日军仓促调国内的第10军从侧翼包抄助战,然而这时日本国会原批准的军费已用完了,日军感到“新的预算、物资动员都尚需时间”,于是决定按当年日军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联发行“大正军票”的先例,发行“华中军票”,推行“以战养战”政策。 当年10月22日,日本内阁批准陆军省军票发行计划,正式定名这次军票为“昭和12年军用手票”,并规定它的面值、发行额、流通范围和管理办法。之后,日第10军从杭州湾偷渡登陆,由金山、上海西郊、常熟……一路烧杀到南京城下,军票便沿途散发开来。实际上,在日第10军登陆前,在虹口、闸北作战的日军已经用中国不通用的“满洲票”,甚至“满铁邮票”,在上海强买强卖。随着日军在华中侵略战火越烧越大,日军票通过所谓“与日币并用”,“军票一元化”,“军票由伪币转让接替”等阶段,到1943年4月正式停止发行,其发行、流通和准备金总额分别为6.4亿日元、2.98亿日元和3.42亿日元,负担了日军在华中军政费开支的70%以上。其余再由发行伪币来补充。 至于军票的性质,日军自己供认为“三无货币”,“一无发行储备,二无发行银行,三无政府资金投入,仅承担印刷、运输费用”。问题是这种“三无”货币,又如何在上海及华中的日占区流通开来呢?是日军采取了以“大日本军法为保证”的所谓“军部与政府的切实有效措施”。说白了,就是在日军刺刀下的种种强制手段。包括唆使“76号”匪徒杀人、爆炸。 经常让老上海困惑的是,军票既完全为日军所用,为何又于1943年9月改由伪储备券“回收”?实际上,这是日军在战争劣势下耍的花招。军票不再发行,实行伪储备券货币“统一”,汪伪群奸受宠若惊。但日伪亦有密约,在华中的几十万日军开销转为全由伪储备券支付,这是日军的“金蝉脱壳”之计。把巨大的战争包袱通过汉奸之手再转移到中国人头上,也为战后抵赖清偿责任留下后手。 现在日本有一派“胡言”的史学家,说日本在中国战争期间“开发”东北、华北、华中投了多少钱。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就华中来说,侵略战争长达8年,前期日军费由军票开支,声称要从日本5家银行筹集1亿日元建立军票价值维持基金,实际上从来没有到位。后来这一基金中的3000万日元和6000万法币,日军供认全是由“从中国炒买炒卖军票和法币获利而来”,即“羊毛出在羊身上”。后期密划的“日军费储备券化”,曾许诺从本土运来25吨黄金,而真正到位的仅为14吨。但从中国掠走多少棉纱、棉布和粮食呢?据战后周佛海等大汉奸供认:“那是价值不等的。” 所以日军在华中的侵略战争,连军费都是从中国掠夺的。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当年日军所发行的一些红红绿绿的军票样票和原始密件,都是不容抵赖的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