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阅读”不再难捉摸 诸灵康 |
从近年语文考试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远低于作文——过去是学生怕写作文,现在怕阅读分析甚于怕写作。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文阅读最难捉摸,最没有底。那么新初三学生如何来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呢?其关键恐怕要在感知语言上下功夫。 阅读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古人说:“由文悟道,因道解文。”也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从而把握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和旨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进而把握独特的表达形式。因此,要提高阅读水平,重点是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从而提高整体感知能力。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感知文章全部词句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理解文章,首先必须读通读懂文章的词语和句子。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深石补天”。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对语言文字细细咀嚼,细细品味,切不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这是一种十分浮泛的低效的阅读方法,是当前学生提高阅读效益的大敌。有些学生尽管读得很快,但只是生吞活剥,粗枝大叶,这样是不可能有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 阅读中首先碰到词语这一关。现代汉语词汇极为丰富,《现代汉语词典》收了5万多个,《辞海》收录了10万多个。汉语的成语也有5000多个。初中生全部理解这些词语当然要求过高。但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必须要真正理解,不懂的一定要查词典,决不放过。如果对“既往不咎”、“可见一斑”、“垂询”等常见词语都似懂非懂,那么阅读能力从何谈起?看来经常地查阅词典,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词典意义是一条绕不过去的道路。词语积累多了,词语的运用方式见得多了,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感知语言更要注重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即要把词句放在具体的文章中来把握它,如词语的比喻义、指代义、深层意义,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蕴含的深邃的、含蓄的、暗示的特殊意义。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词句意义的感知,就能登堂入室,进而把握文章的具体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感知文章重点句段 正像任何事物都有重点一样,文章也有重点句段。解读文章必须在重点句段上下功夫,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哪些是文章的重点句段呢?这要靠阅读经验来判断了。一般地说,往往是文章的第一段、最后一段,承上启下的段落;集中描写、抒情、议论的段落,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对这些句段要舍得花时间,悉心品味咀嚼。要善于从表面浅显的文字中品读出特殊的含义来。如鲁迅的《孔乙己》中有这么一段话: 掌柜正在慢慢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这一段话的表层意义是很清晰的: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他还欠酒家19个钱。但仔细地品读,这些句子里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在结账时,孔乙己才被掌柜想起,可见孔乙己在掌柜眼中仅值19个钱;“我”要等掌柜提醒,才觉得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可见孔乙己在社会上是个可有可无的供人们取乐的笑料而已;掌柜一提到孔乙己,他就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而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由此看出钱是掌柜待人处世的唯一标尺,反映了掌柜的冷酷势利。 对文中重点句段的解读就要悉心感知,反复品味,这样才算读懂了一点文本。久而久之,就能慢慢提高阅读水平。 松江教师进修学院 中学语文教研员 特级教师 诸灵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