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功利、骄傲……在2007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上,记者发现—— 中学生领袖:自信满满难掩“硬伤” 马丹 |
|
十几岁,甘罗已成了秦国的上卿,自请出使赵国;十几岁,比尔·盖茨已开始追逐他的IT梦想,最终缔造了美国微软的神话……8月5日,一个名为“2007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在上海开幕,300多名来自全国顶尖高中同样怀揣着人生梦想的优秀学生齐聚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了为期9天的学习、交流活动。 这个完全由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策划、组织的峰会,在年轻学生中掀起了一场“领袖风暴”。这场“领袖风暴”不仅让中国中学生与哈佛教育有机会亲密接触,也暴露了他们身上的一些缺点,“要成为未来领袖,他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太在意各种荣誉 入选峰会的学生中,许多都获过全国奥林匹克、省、市各类比赛金牌,以及学生会主席、三好学生等,有些甚至参加过国际交流活动或世界大赛。“我在××奥林匹克竞赛中碰到过你”“你是不是参加过××国际大赛?”……诸如此类的问话成了不少学生相互介绍的开场白。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志愿者颜宽洪告诉记者,有部分学生特别看重荣誉,时不时地把自己曾获得过的一些奖励挂在嘴边,给人一种很自我、太骄傲的感觉。 而记者也发现,一些小干部学生年纪不大,却官腔十足:“你应该……”“你要……”和同龄人交谈或合作时,他们常不懂谦和,态度生硬,命令语气。 选课目的很功利 峰会期间,每天三次的“超小讨论课”,是极具哈佛特色的活动内容之一。39名哈佛大学的学生作为导师,给中国学生带来涵盖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体育等学科的39门超小型课堂教学课题。参加峰会的每位中国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6门课。 但选课结果却大大出乎主办方的意料:原本设想中热门的环保类课程成了“大冷门”,而经济类、领导力方面的课程受到了“追捧”。颜宽洪说,这和不少学生递交的自述材料情况相背。“不少学生都在自我推荐的材料里面写到,他们对环保、自然、社会公益等方面感兴趣。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相应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但事实上,选这些课的学生非常之少。很多学生还是对实用性的课程感兴趣。”学生们的这种表现难免让人认为他们“说一套,做一套”。 课堂气氛有点冷 按设定,每个“超小讨论课”的人数都不会超过10人。这样的班级容量,本意是让中国学生能更放松、更积极地加入课堂讨论,而且,为了摆脱死板的教学气氛,几乎所有班级里的课桌都被摆成半圆形或半框型。尽管参加峰会的学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学生里的活跃分子,但不少课堂气氛还是有点冷。往往来自哈佛的大学生老师在唱“独角戏”,围坐在周围的中国学生更愿意默默地翻查字典或记笔记,即使碰上问题也是二三个人低声讨论,不愿提问。 “奥林匹克运动”课的导师Mate.Pencz是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虽然中国孩子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但他希望他们能更开放、大胆一些。“他们太遵守纪律了,上课一般不大愿意开口,总是很认真地在记笔记。”Mate.Pencz认为,好奇心、大胆提问,其实是成为领袖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报记者 马丹 相关链接 ■ “哈佛人”主办 2005年,汤玫捷、于洋洋、李员健、李露诗,4个中国女孩同时成为哈佛大学的新生。去年,她们首次举办“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邀请中国中学生体验“哈佛式”教育,将哈佛小班式课堂讨论教学、模拟联合国、创业计划等活动介绍给中国的中学生。 ■ “哈佛式”课堂 所有“超小型课堂课题教学”的导师都是刚从哈佛毕业或正在哈佛就读的学生。他们给中国高中生带来的是哈佛最流行的课堂教学方式。自由讨论和向权威挑战,是课堂上最欢迎的形式。 ■ “哈佛式”选拔 峰会组委会对“学生领袖”有独到见解——被录取的学生的闪光点都在成绩之外。学生领袖不只限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尖子生或是主宰学校各项活动的学生干部,任何具有学术能力、创业精神、领袖气质和公民意识的青年学生都有潜力。 ■ “哈佛牌”作业 一天三堂“超小型课堂课题教学”、两场讲座、明日行动计划、哈佛写作指导、拓展训练……每位学生的日程表被安排得满满的。让学生去想、去做、去和别人交流,锻炼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这也是哈佛大学十分重视的一种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