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暑期志愿担任导医—— 准白衣天使“偷师学艺”收获多 杨静 钱滢瓅 |
“阿婆,您挂的是消化内科的号,这里是内科门诊,您要到那边去排队。” 周一一大早,仁济医院门诊大厅忙碌的医护人员中,出现了一群“轧闹猛”的大学生——志愿担任导医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他们和白衣天使一起抗高温,也收获良多。 小岗位也有大作用 分检、叫号、维持秩序……同学们大多被分配到这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不过大多数人却表示这些小岗位一样可以起大作用。 王丽玲同学被安排在急诊预检台工作,不但要分检病人,还要记录下病人的联系方式。最忙的时候,她一分钟要接待十几个病人,“真可以用写字如飞来形容我的工作状态。”一开始,她并不明白这些记录的作用何在。一天深夜,有个女病人来看颈椎病。一个多小时后,医生拿着那名病人的X光片来预检台索要联系方式——经确诊,这名病人随时有瘫痪的危险,必须立刻通知她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王丽玲说:“那时才了解,看起来的‘无用功’其实有那么重要的作用。” 学到书本外的东西 这些担任导医的大多是交大医学院三年级学生,虽然书本上的知识学了不少,不过说到临床实践,却还是白纸一张。如今,他们在仁济医院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内科担任导医的曹晶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偷师学艺”收获还不小呢。首先,她清楚地了解了整个就诊流程,并对医院的科室分布了如指掌,能准确地帮助病人及时就诊。最让小曹骄傲的是,自己的望诊能力也有了点滴进步。在维持秩序的过程中,她就在观察病人的情况,然后在心里悄悄地判别,然后医生给病人诊断时,她在旁边听着,看看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小曹乐呵呵地表示,虽然一开始准确率不高,可随着“阅人无数”,相信一定能练就火眼金睛。其实偷偷“学艺”的并非曹晶一人,许多学生都在亲眼目睹医生老师的救治中获益良多。 交大医学院学生已经是第9年参加志愿导医工作了,今年,就连不少外地同学都主动放弃返乡,参与导医工作。副院长张艳萍说:“让这些学生接触医疗实践,希望他们多了解医院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这个职业的意义所在。” 通讯员 杨静 本报记者 钱滢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