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电视“选秀” 教育遭遇尴尬 张炯强 |
|
暑假里,邻居家的一个男孩突发奇想,对父母说要去找老师练歌,此后专心致志当歌手、当明星,不再念书了。此想法搞得家人手足无措,父母心里着急,儿子却坚持己见。 这可不是个案,如今,大学生、中学生中的“粉丝”现象越来越普遍。每年报考“表演类”的学生有增无减,其中的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看了“超女”、“好男儿”后,想着一夜成名。电视“选秀”甚至影响到年轻人的日常行为。一位中学教师摇头叹道,这些年,男生比女生更爱打扮,有的头发染成黄色,有的头发剪成个乱蓬蓬的样子,还有的男生戴起了耳环,实在看不过去说上几句,对方回答:“电视上的男生不都这个造型,人家还是‘好男儿’呢。” 有人以为,电视“选秀”无非图个娱乐,不必大惊小怪。笔者对此却不能认同。一个家长曾说过:“现在,父母、老师每天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加在一起不会超过半小时。而电视里的明星却是时时刻刻在和他们‘交流’,电视明星对孩子的影响比家长教师要大得多。”有关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个说法。上海市一项针对中小学生课余活动的问卷调查表明,课余时间,中小学生均有超过八成(小学生:80.9%、中学生:81.2%)第一选择是“看电视节目”,而且每天花100分钟看电视的最为普遍。由此可见,电视对年轻学生的影响重大,甚至超过了课堂教育。这些年,教育部门根据现实,煞费苦心地推出一系列专门的教育,诸如民族精神教育、素质教育、吃苦教育、挫折教育等等,然而五花八门的加在一起,有时竟不如一个“选秀”节目对孩子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就应该思考一番了:电视“选秀”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什么? 现在学生的家长大多四十岁左右,他们也曾经年轻。上世纪80年代,他们也喜欢流行歌曲,也崇拜过明星,可与眼下的情形大不相同。家长们担忧道,那时我们喜欢邓丽君、谭咏麟,他们在台上还是很正气的。可如今呢?男生打扮得花枝招展、说话细声细气;女生则看上去心怀功利。自己的孩子还要当“粉丝”,去模仿他们,如何了得? 笔者以为,“超女”也好,“好男儿”也好,单从一个娱乐节目来说,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时下此类的“选秀”活动一个接一个,声势越搞越大,占据了电视的主流。而此类节目给人的一个标准是,“酷”代表了一切,决定了一切。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年轻人只知道一个“酷”字,而不知其他,那么,他们的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张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