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上海地产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风景名胜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1版: 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
沙头角

志华


  ◆ 志华

  一位武警战士拿起我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看了一下,我就进入了“沙头角”。在设立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警示钟前,我进入了一个极静的地域,难得见到人影。这同15年前完全判若两个世界,当时门庭若市;如今门可罗雀。

  在闻名的中英街,人头最多的恐怕是那些在上海被叫作“打桩模子”的拉客,他(她)们见到来人,立即像蜜蜂围着蜂箱一样,在我们身边“嗡、嗡”地叫。内地一边大多数是首饰店,而香港一边基本上是电子产品、化妆品等,其他基本上相同。连围着我们“嗡、嗡”的“打桩模子”,也一模一样,目的就是拉我们进他们的店,买他们的东西。冷冷清清的店,躺在货架上的商品也是无声无息,没有人知道是哪里生产的。贵的不敢买,来了总得捎上几件不值钱的东西,哪怕是上当,也好留作上当的纪念。

  我先在属香港的店里买了几瓶“第五大道”香水,同去的挚友说,这家店里的老板娘有一口带有香港味的普通话,这些商品假的可能性比较小,言下暗示着内地人卖的商品假货多。其实,未必。在一家卖笔筒形老光眼镜的商店里,我拿起来看了看,东西与去年在德国购买的老光眼镜一模一样,而价格很便宜,人民币20元一副。同样东西,在德国购买就须花10欧元(100元人民币),说句心里话,德国的那副与这里一模一样的老光眼镜,肯定也产于中国。花人民币20元购买的产品,与共花10欧元(100元人民币)购买的产品,使用的感觉和效果确实也一模一样,没有区别,我立即买了3副。可见,这里的商品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全是假冒伪劣,关键是蜜蜂一样的“打桩模子”,把这个“沙头角”搞得名声日下。而造成“沙头角”镇商业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已经回归,赴香港的签证也不再是什么困难,任何一位内地同胞,想感受繁华的商业和旅游的乐趣,办张签证,一跨腿就进入了香港。再说,改革开放20多年,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商品市场已经非常发达,已经远离了商品匮乏时代,各地商品的款式和种类远远超过“沙头角”镇商业街,人们何必再千里迢迢赶去买不再时髦、不再新颖的商品。这恐怕是“沙头角”镇商业街萧条的根本原因。

  其实,重返“沙头角”,我感觉到这里环境很干净,人们生活很悠闲,商品品种、质量和性价比也已经远远超过15年前。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