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上海地产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风景名胜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停车标志

徐 炯


  地下车库像迷宫。上周五本报焦点版的报道,说出了众多读者的不爽:因为引导标志、指示标志的设计和设置都不到位,出车库时难找出路,回到车库又难找回自己的车。

  上海的许多大商厦兼写字楼,地上部分装修考究,光鲜得很,地下车库却不拘小节。比如通风不佳,空气污浊,楼上有家川菜馆,开了车门就有麻辣味直冲鼻孔。又如标志系统,很有些敷衍了事。举例来说,停车区域用A、B、C、D划块之后,每一块仍然很大;A区每根立柱上都刷了字母“A”,但要找88号停车位仍然费事。为什么不在每个“A”底下加一行,比如“80-99”,帮助开车人快速定位?

  再举一例,每个停车位前端都标着号码,但车子一停就遮住大半,找车就要弯腰侧身、歪头扭脸,目必斜视。为什么不把号码前移一尺,标在过道的地面上?这种外行提的“合理化建议”,主事者不是想不出,而恐怕是没费心想过。

  地下车库空气差,多半是因为不断有车兜兜转转找空位。有的车库会派人引导,有的在没有了空位的区域入口竖块“满”字牌,但更多的车库除了收钱,别的都让开车人自助,多费时间多排废气然后多多吸进脏空气。楼上商场里时髦的装修元素互相抄得快,地下车库“以人为本”的服务措施,为什么鲜见彼此学样?

  而标志系统是交通发展水平的标志。上海“动态交通”的标志系统经过连年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先进完善,给“城市形象”添了光彩,当然市民们更看重它们的便民利民。下一步,是不是该兼攻停车——“静态交通”的标志系统了?本报上周四头版还有一则报道,说的是“全上海最害人的停车标志”:一块标着大大一个“P”字的牌牌下方,加了两块分别上写“周六、日,国定假日”和“收费”的小牌牌。停车人理解为“假期收费,平时随便停”,设计和设置牌牌的主事者的“权威解释”却是“平时不准停,假期才许停且要收费”。这种只有主事者看得懂的牌牌,也是“静态交通”标志系统水平不高的一个标志。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30分《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