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标志 徐 炯 |
地下车库像迷宫。上周五本报焦点版的报道,说出了众多读者的不爽:因为引导标志、指示标志的设计和设置都不到位,出车库时难找出路,回到车库又难找回自己的车。 上海的许多大商厦兼写字楼,地上部分装修考究,光鲜得很,地下车库却不拘小节。比如通风不佳,空气污浊,楼上有家川菜馆,开了车门就有麻辣味直冲鼻孔。又如标志系统,很有些敷衍了事。举例来说,停车区域用A、B、C、D划块之后,每一块仍然很大;A区每根立柱上都刷了字母“A”,但要找88号停车位仍然费事。为什么不在每个“A”底下加一行,比如“80-99”,帮助开车人快速定位? 再举一例,每个停车位前端都标着号码,但车子一停就遮住大半,找车就要弯腰侧身、歪头扭脸,目必斜视。为什么不把号码前移一尺,标在过道的地面上?这种外行提的“合理化建议”,主事者不是想不出,而恐怕是没费心想过。 地下车库空气差,多半是因为不断有车兜兜转转找空位。有的车库会派人引导,有的在没有了空位的区域入口竖块“满”字牌,但更多的车库除了收钱,别的都让开车人自助,多费时间多排废气然后多多吸进脏空气。楼上商场里时髦的装修元素互相抄得快,地下车库“以人为本”的服务措施,为什么鲜见彼此学样? 而标志系统是交通发展水平的标志。上海“动态交通”的标志系统经过连年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先进完善,给“城市形象”添了光彩,当然市民们更看重它们的便民利民。下一步,是不是该兼攻停车——“静态交通”的标志系统了?本报上周四头版还有一则报道,说的是“全上海最害人的停车标志”:一块标着大大一个“P”字的牌牌下方,加了两块分别上写“周六、日,国定假日”和“收费”的小牌牌。停车人理解为“假期收费,平时随便停”,设计和设置牌牌的主事者的“权威解释”却是“平时不准停,假期才许停且要收费”。这种只有主事者看得懂的牌牌,也是“静态交通”标志系统水平不高的一个标志。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30分《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