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天空 胡子林 |
“追星”,就是追明星,以往也有,尤以近几年为甚,为时尚,为疯狂。不过,江山代有明星出,且出得奇快,一个明星能够被连续追捧的年月已经不太长。 然而,卞毓麟教授告诉我们,有一个“明星”被人追捧了千年万年,不,甚至10万年,50万年,甚至更长。它就是天空中突然出现的拖着一把闪闪亮亮大扫帚的彗星。对于上古的初民,还有什么比天空中突然出现闪亮大扫帚更令人惊骇的?这种惊骇一直持续到了近代。面对神秘的星空,人类成了天生的“追星族”。卞教授是天文学家,却娓娓道来,他不从天文学讲到天文学,他讲天文,他又讲历史,讲艺术,讲宗教,讲文化。他从如此广阔的角度讲星空,讲出星星从古至今一直被人类追捧的精彩传奇。 他的故事从人类追逐彗星开始。 公元前44年3月16日,恺撒大帝遇刺,死在罗马元老院庞贝雕像的脚下。那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大彗星,罗马人相信,它就是那位独裁者的灵魂;《圣经》里说,耶稣出生后,有几个博士在东方看到了他的圣诞之星,并在它的引导下来到耶路撒冷。圣诞之星行到耶稣出生地的上方停住,博士们由此朝圣了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此后有无数画家以耶稣诞生为题作画,公元4世纪时的一幅画表现得有趣,让照射着小耶稣的圣诞之星,带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当然,目前还考证不出这位无名画家是不是有意想把它画成彗星。不过,到了14世纪意大利大画家乔托的作品里,博士朝圣耶稣时出现的圣诞之星就活脱脱形态逼真得像颗大彗星了。在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之年并无特大彗星出现,但这并不阻碍画家的创作灵感和自由,伟大的乔托在完成这幅作品的前两年,看到了当时尚未被命名的哈雷彗星;亲眼目睹1682年大彗星“回归”地球的牛津大学教授哈雷,精确考证并有史以来第一次预言,这颗大彗星大约每隔七十五六年才让地球人观赏一次。这颗大彗星因此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一个人活七十五六年并不稀奇,一个人一生能两次看到哈雷彗星却是很不容易,但就在我国,曾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长的张钰哲教授,曾任上海天文台长的李珩教授,曾任北京天文馆顾问的李鉴澄教授等都是哈雷彗星在20世纪两度回归的见证人…… 人类追星的故事何其精彩。人类其实更重视追逐行星。他们犯了许多错误,但他们在不屈不挠的追逐中变得更加聪明和智慧。他们从肉眼追星到发明和不断完善望远镜。他们把追星的太阳系疆界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外扩张。他们直接上了月球……追捧彗星只是人类追逐星空传奇的冰山一角。 作为著名的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极具讲故事的本事和文学才华。他说,他是为《新民晚报》读者群同一类型的读者来讲“追星”故事的。但他并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他围绕星空讲历史艺术宗教文化,他通过讲述历史艺术宗教文化来折现人类漫长的“追星史”。诚如大哲学家康德所说:仰望头上美丽的星空,就能引起心灵的震撼!卞毓麟教授通过《追星》告诉我们,人类是怎样被星空震撼的。 仰望星空是美丽的。仰望星空人类才逐渐开阔了视野和胸怀。仰望星空人类才有了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执着。我想,这就是卞毓麟教授写《追星》所希望的。 明请读一篇《贵在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