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法治视窗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 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浮 想

秦绿枝


  最近北京戏校纪念建校55周年来沪演出,蒙孙毓敏老师见招,我犹豫之下,选择了7月29日的日场。老实说,这么热的天,我又这么大的年纪,上一趟剧场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出门的时候正值烈日当头,散场的时候忽然天降大雨。所幸很快就叫到车子,否则那情况就有点“惨”了。

  不过这个日场演出有点别致,倒有一半时间在展现学生学戏的情景,当然是“冰山一角”,只显露了一小部分。据说这是一位外国友人的建议,可以让观众窥视京剧的“奥秘”,满足一点“好奇心”,舞台上的花团锦簇,背后却有着如此的艰辛。

  我一面在看演出,并跟着别人为学生在台上的跌打翻扑鼓掌叫好,一面思想却在“开小差”,似有所“悟”。一、学京剧最好还是从小学起,打下了扎实的“幼工”基础,上了台,一举手,一投足,身段、眼神,总比较到位。“半路出家”的人唱得再好,在这方面总稍逊一筹。

  二、造就一个京剧演员要下多大的功夫吃多大的苦,所谓“冬练九九,夏练三伏”。在早先的“科班”里,动不动还要挨老师的打。也真奇怪,我见过一些京剧名家谈起小时候挨打的情况来,竟都含有一种感激的心情,说“打也有打的好处”,一时的疼痛难忍,却永远铭记了老师的教导,再也不敢怠慢了。

  请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我在为这种落后封建的教学方法翻案,只是想强调一下学戏之难,成名不易。现在的老师可开明了,对学生呵护备至,只要你肯学,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你。相信现在的学生多数也是理解的,学起来很自觉的。

  当年盖叫天先生在家里的庭院中指点几个孙子(张翼鹏的儿子)练功。一天对在一旁参观的客人说:“这就是炼钢炉,出钢不出钢,全看小将们自己了。”

  出钢,就是出“角儿”,出名家。看京剧就是看“角儿”,看名家。他们既有天赋,又肯努力,唱做念打各有一股特别诱人的魅力。看他们的戏,能得到视听上特有的享受。除非京剧将来被改造成另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相信多数的观众都和我具有相同的观点。望着眼前的这些新苗,不免浮想联翩。

  不知什么时候,孙毓敏坐到了我旁边的座位上,本想与她攀谈几句,可她真忙,手机一会儿就响(轻微的),一会儿就响。又不知什么时候,她已不见了。她现在大概是北京戏校的“名誉校长”,照理可以消闲一些,但看样子还是闲不下来。

  从有限的交往中,我对孙毓敏的大体印象是她对京剧有种执著的爱,更有坚定的信念。对老师荀慧生和荀派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尤其倾心尽力。也不止她一个人,所有的荀派弟子都同此心愿,出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相互之间很少意气之争,这样做起事来就要顺利得多。电视剧《荀慧生》放映后,虽然褒贬不一,毕竟拍成了。由王家熙先生主编的介绍荀慧生和荀派传人的大型画册也将杀青。促成这些事情的人如论功行赏,孙毓敏应该名列前茅。

  孙毓敏这次还带来了她写的书《我这两辈子》。我不好意思向她要来看。猜想内容,肯定是以“文革”中她死而复生为界,把自己看成是活了两辈子的人。换种说法,就是一辈子当成两辈子过,人生态度相当积极,值得我好好学习。因为我总是把自己的一辈子,看成顶多只有半辈子。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