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专版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 广 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2007年8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房子”没有场地、居住分散缺玩伴——
谁为“弄堂游戏”指点迷津

张炯强


  打弹子、造房子、拉绳子昨天,闵行区鹤北小学的操场上一片欢腾,100多个小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头一回玩起了上海传统的“弄堂游戏”。这是由市文明办、市科教党委、市教委等准备的一道学生暑期活动“大餐”:在几十所小学的同学们返校时,为他们上一堂“弄堂游戏”培训课。鹤北小学是其中的一所学校。

  现场,一年级小朋友陈熹在“造房子”时蹦来蹦去,十分开心,“以前从没玩过,真好玩”。活动结束了,他流露出一丝失望:“同学们都住在不同的小区,回去后想玩也没有伴了。”小陈熹说出了眼下“弄堂游戏”的境况:一方面,据体育运动专家科学测算,“弄堂游戏”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和锻炼他们手脚的灵活性,均大有益处,而且,小朋友也喜欢这种娱乐方式,为此,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推广。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学会了“弄堂游戏”,回家后却玩不起来。

  上海的“弄堂游戏”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当时城市文化独特的产物。那时,小朋友们既是同学又是邻居,一起结伴回家,在弄堂里拿粉笔在地上画些格子,就可以“造房子”了。可如今,大多数的弄堂已从城市中消失,小学生回家多数由家长接送而非结伴而行,且分住各处。在那些漂亮的小区,保安不会允许孩子们在地上乱画“造房子”。小区内车来车往,从安全考虑,也不方便孩子们玩“弄堂游戏”。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小学教师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小时候也很少玩“弄堂游戏”,又如何指导推广这种游戏呢?

  市传统“弄堂游戏”办公室负责人董震环告诉记者,通过调查,他们发现了问题所在,正在寻求解决方法。今年暑假,董震环的这个办公室做了三件事:

  ■ 与所有小区协商,在儿童活动场所专设“弄堂游戏”区,其中,普陀区已决定,今后所有小区内,都用油漆画好“造房子”的格子图案;

  ■ 市区各街道将组建一支30人的“弄堂游戏”指导队伍,成员都是40岁左右,他们自小玩“弄堂游戏”,是最好的“师资”;

  ■ 改进原有的游戏,让游戏更能为同学们接受。

  本报记者 张炯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