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 中国语言生活凸现五大热点 叶薇 |
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 叶薇)教育部、国家语委16日发布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显示,汉字使用稳中求变,新词语及新用法大量涌现,国民的母语意识不断增强,海外华文教育持续进步,语言文字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统计显示,现代媒体的用字情况同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字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调查得出的前2500高频字中,有331字是一级常用汉字表中没有的。2006年度使用汉字9231个,958字、12207条词语可覆盖90%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字母词语已成为汉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VS、NBA、GDP、AC、IT、MP3、QQ”等进入前5000高频词语。 课题组对姓名用字的调查发现,起名用字求新求异,传统色彩人名与洋化人名同时发展。如“宇轩、子豪、子涵、浩然”四个名字已经进入北京市使用最多的20个人名排名。有人模仿西方姓名,名在前姓在后,如“奥迪锐娜王”。还有人将外文字符引入姓名,如“赵—A”,还有市民到公安部门申请改名为“@”。重名现象多,上海人姓氏排名前三名依次为“陈洁”、“张敏”、“张伟”。 中国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目前中国语言生活出现五方面热点,分别是—— ■ 汉语汉字的使用空前地受到社会的关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的重视; ■ 多家媒体和单位共同组织了“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征集到14000多份; ■ 人名用字多样化; ■ 一些私塾读经学校兴起,中小学有关文言与白话的争论再起波澜。 ■ 海峡两岸语言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两岸的沟通、两岸的发展,对祖国统一语言文字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