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和思 赵鑫珊 |
我四岁发蒙,一生都在学习。不过只有到了19岁,我才把学和思合在一起,才有了较大长进。 我一生都同“学”这个汉字有着紧密关系。1955-1961年在北京大学读书;1961-197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3年至今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四个单位都有一个“学”字。 我记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根据我半个世纪的体认:学和思要恰当地结合起来。学而不思,不妥;思而不学,也不好。学和思合在一起才是两条腿走路。 常常,我们自以为这是自己的一大发现。多读了古今中外的书,才知道别人(比如古人)早就讲过了,而且很透彻。无以复加。 关于学和思的相互关系,孔子的说法很精辟、到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即蒙蔽,这里也有茫然的意思。殆,即危险,这里有殆尽的意思。 仅靠自己一个人去苦思冥想,不学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是走不远,极有限的。一个人要想有创新、突破,一定要同古今中外的经典交流、撞击。 因为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孔孟和老庄,流淌着唐诗。那是我们的DNA元素。 21世纪是全球各种文明对话的时代。我们中国拿什么文明去跟世界其他民族进行文明对话呢? 不用说,儒释道、古诗词、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传统建筑和绘画,还有中医才是我们的主体。只有牢牢拥有、握有和坚守这个主体,我们在对话中才能处于平等地位,既不高傲,也不自卑,更不会慌乱,手足无措,丧失自我,或自文明席卷,不知东南西北。 在对话中,只有这种姿势或姿态,我们才能从别的文明中吸取养料,做到新陈代谢,壮大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