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动物有啥招 陈钰鹏 |
炎夏酷暑,气温居高不下,只见宠物猫懒洋洋地将身体伸展在凉爽的地砖上。动物虽然没有现代化降温手段,但它们有各自的解暑妙招。野兔、狐狸、獾等,它们的窝通常建在阴凉的地下,跳兔还会在它们居住的洞窟入口处堆上树叶、树枝等,白天尽量不出洞。干旱和高温时节,葡萄蜗牛会在自己背着的“房子”门口盖上一张树叶或其他薄片。 热天,水是动物的重要冷却剂,它能从外部冷却躯体,也能补充因蒸发冷却而消耗的水分。对动物而言,在摄取食物过程中便能从水塘、水洼、露珠中获得水,所以燕子在飞行过程中照样能喝到水。为了尽量不无谓地消耗水分,有的鸟类可以长时间不喝水,如美丽的斑胸草雀可以几个月不饮水;有的海鸟甚至可饮盐水,盐则通过体内的腺体排出体外。 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都有由神经系统控制的汗腺,能实现蒸发冷却;没有汗腺的动物则往往通过行为方式解暑。众所周知,一到夏天,狗便喜欢把舌头伸到嘴外,同时不停地喘息着,因为狗的身体表面没有汗腺,汗腺长在舌头上,为了散发热量,必须伸出长长的、冒着热气的舌头并不断喘息。类似的现象在野兔和大象身上也有,兔子的长耳上毛很少,高温时,长耳的血液流通加强,从而有助于排除热量;大象的耳朵很大,布满了小血管,大象不断摆动大耳,也是为了让血液的温度降下来。野猪只有鼻子上有少量汗腺,远远不够用来实现蒸发冷却,夏天它们嗜好泥塘和泥坑,泥浆不仅能起到良好的冷却作用,而且可保护猪的皮肤不受虻和扁虱的叮吸。 有的大个子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调节体温的机制,马的头脑中有两个像气囊的空腔,它们能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使高温不致损害大脑功能。环境温度太高或剧烈活动会引起血液温度升高,因此必须保证进入大脑的血液不超过一定的温度。气囊就是一个有效的冷却系统,每个气囊各有300-500毫升的容积,它们和外界没有直接联系,只和中耳及咽喉相连,进入的动脉先与气囊接触,血液便得到冷却,然后再到达颅底。当然,通过出汗和肺部呼吸交换,马的体温可适当降低,但这些不足以降低进入大脑的血液温度。 动物解暑的招数有时是非常智慧的。天热了,小小蜻蜓会在水面或地面做倒立动作,使自己细长的身子和太阳光保持一个方向,太阳光照到蜻蜓身子上的面积于是变得最小。蜜蜂也许是昆虫中最勤劳、最聪敏的物种之一,在高温的日子里,工蜂会用翅膀扇蜂窝,以此给窝内的幼蜂降温。此外,工蜂还会将水洼里的水滴装在蜜胃里运回蜂窝,再将水滴呕出来,冷却蜂房,这种降温办法甚至能使“局部地区”降温2℃。 有的动物的解暑办法又显得很滑稽,如某些蝙蝠用自己的唾液或尿来冷却身体。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林鹳,在高温下,它们会产生一种含水量极高的粪便并将其喷射到腿上,能起到降温1℃的效果。非洲火鸡也会在必要时把尿尿在自己的脚上。降温不计方法,只求冷却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