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西夏社会 李伟国 |
赫赫有名的西夏史学权威史金波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了。二十多年以前,我常参加宋史和辽金西夏史的学术活动,当时史先生四十多岁,已经是一位著名学者,他除了承担国家级的重大项目,收集资料、撰写论文著作以外,还常常出现在考古现场,并长期在一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作社会调查。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赴前苏联接触藏于列宁格勒的西夏史料和艺术品,率先在自己的著作中利用了这些当时还是鲜为人知的珍贵材料。1994年,中国方面北京和上海两家单位联袂在北京中国社科院与应邀来访的俄罗斯方面代表就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的联合出版问题举行正式谈判,当时的主要谈判代表,俄方是克恰诺夫教授,我方是史金波教授、李国章社长和我。谈判一波三折,但最终达成了合作编纂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的协议。后来,我们又有一次合作,《俄藏黑水城文献》由克恰诺夫教授、史先生与我分别作序。 在这之后,我奉调去了上海辞书出版社,与史先生的联系渐渐少了。2004年,我在出版了《敦煌话语》以后,萌发了编著《西夏话语》等图书的念头,《西夏话语》最理想的合作对象当然是史先生,于是我就到他家里拜访,久别重逢,晤谈甚欢,史先生赞成我的想法,给了我很多材料。但从那以后,我又奉调去了上海人民出版社,于是这件好事又被暂时搁置。 与此同时,原上海辞书社史地室主任许仲毅先生约到了史先生的巨著《西夏社会》稿,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是一部拓荒性的高水平学术著作,我当然求之不得,其时有几家著名的大出版社都在争取这部书稿,我要求许先生抓紧联系,千万不要放松。2005年下半年,许先生加盟上海人民出版社,《西夏社会》也来到了人民社。好消息接踵而至:2005年,经过严格评审,此选题入选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2006年,此选题又成为上海市文化基金资助项目。 与以往论述西夏历史的专著不同,《西夏社会》的论述重点不是帝王将相、战争外交,而是充分利用俄藏黑水城出土的社会文书,尤其是1000多件草体西夏文的社会文书等大量新材料,并运用《天盛律令》等西夏文典章制度文献,勘比汉文史料,全面反映西夏社会状况。从西夏的历史和自然环境出发,探讨西夏的民族构成,西夏经济生活中的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手工业、商业,上层建筑中的职官、法律、军队,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宗教以及社会风俗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还探讨了西夏灭亡后的党项族后裔的去向,最后总结了西夏社会性质和特点。通过书稿可多方面、多层次地透视鲜为人知的西夏社会,填补了中国史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空白,把西夏史的学术水平提高到国际前沿的崭新阶段。全书100万字,附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照片近300幅。(本书在上海书展上有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