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俞振飞“劳动” 王汝刚 |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门多次举办青年演员暑期学习班,邀请俞振飞、黄佐临、袁雪芬、余秋雨等艺术大师和专家来讲课。我有幸参加学习,聆听他们谈艺,得益匪浅。众多老师中,俞振飞先生年龄最大,我对他的印象也特别深刻:风姿儒雅、谈吐不凡、嗓音悦耳,听他讲话简直是艺术享受。 1989年4月,我去上海电视台谈工作。有人告诉我,俞振飞大师正在演播厅拍摄录像。这个消息引起我极大兴趣。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机会呀。公事谈罢,我立即赶到拍摄现场,悄悄地坐在一边,欣赏大师的精彩表演。这天录制的是昆剧《贩马记·写状》一折,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俞老已是耄耋老人,但是袍笏冠带,粉墨登场,扮相依然英俊洒脱。尽管年事已高,他对每个手势、眼神、身段却都不轻易放过,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拍戏空隙,俞夫人李蔷华老师送上毛巾、端上茶水,让老人家解渴消乏。这时,导演走了过来,恭恭敬敬对俞老说道:“俞老,辛苦您啦,录像效果很好。现在,我要与您商量一下,接下来拍摄的一节戏,有个幅度很大的下跪动作,因此征求一下您的意见,这个动作究竟是省略不做,还是请学生代劳?”俞老一口软糯的苏白(苏州话)十分动听:“喔、喔,不必用替身,我自家来做吧。”导演为难地说:“您是国宝级大师,若有闪失,谁也担当不起呀……”俞老的学生也觉得导演的话很有道理,俞老却慢条斯理饮口茶,抬起头,眉毛一扬,竟对大家做起思想工作:“这次为啥要为我录像?还不是想要保存一些昆剧的资料,让后人做参考?这是教材,所以我更应当要不走样地演好角色,你们说阿对?”众人一时语塞。在俞老的坚持下,他自始至终亲历亲为,出色完成了录像任务。我目睹俞老的辛勤劳动,深受感动,暗暗敬佩。 不久,在俞老家的客厅里,我又一次看见趣事,至今回想起来,还忍不住想笑:那是盛夏的一天,我到俞老家去找好友关栋天,正巧栋天外出办事,他的母亲李蔷华老师便热情地接待了我,她为我送上一杯雪碧饮料,便让我等待片刻。 不多时,俞老午睡后起床,也到客厅小坐。我知道他有些耳背,便大声向他问好。俞老冲我一笑:“蛮好,蛮好。”我问他:“俞老,听说您喜欢吃甜食,蹄骨旁汤也放白糖,阿有介事?”俞老点点头:“对的,我吃肉粽子也要蘸白糖的。”我惊讶地问:“您不怕糖尿病?”俞老风趣地回答:“趁现在还没有糖尿病,就多吃点,以后么,再说吧。”李蔷华老师和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门铃响了,原来是有客人来探望李蔷华老师。李老师十分高兴,热情地接待了她。两人说起往事,谈兴正浓,俞老虽然耳背,听不见她们说什么,但还是正襟危坐,风度十足地在一旁陪客。正巧隔壁房间电话铃响,李蔷华老师起身去接电话。突然,俞老站起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过客人茶杯,利落地从气压式热水瓶里为客人倒上白开水,然后继续神情泰然地落坐一边,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只是嘴边挂着一丝笑容,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行为:别以为我老是靠人家伺候,其实我还能劳动,帮助夫人照顾客人哩!这一切不过发生在二三分钟之间,那女干部受宠若惊,连连起身道谢,我却在一边憋不住笑出声来。原来,客人杯子里是清凉的雪碧饮料,而大师却为她续上了滚烫的白开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