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传统节日都不是人们喊几句忧心忡忡的口号,做几场精致的彩排便可以改造或拯救的。一个节日,无论它承载着怎样的寓意,本应为装点生活而来 七夕节本应为装点生活而来 秦关 |
近年来,许多中国人对如何保卫自己的本土节日保持着一种焦虑的状态。其实,这种剑拔弩张并非不可调和。一方面,保卫无从谈起,毕竟,节日更像是公共产品,并不具有排他性,每个人都可以搭便车。如果有两个情人节,喜欢冬雪之浪漫的情人可以在冬天过,喜欢夏花之绚烂者也可以在夏天过。 当然,在一个仍有许多人将公共场合接吻视为禁忌的社会里,谈如何过好一个情人节便已经是有点“奢侈”的事情了。如果一群年轻人在情人节前后举办个“接吻大赛”都要被斥为异类,想必再好的情人节也只会名存实亡了。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不可能约好在哪根电线杆下接头然后接吻了。 文化部去年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七夕节”被列入了六大传统节日名单。然而,具体到如何过情人节这个问题上,不少人陷入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分裂”:一方面,他们要和西方人比拼情人节,你们有的,我们也有;另一方面,又断定年轻人当众接吻亵渎了中式情人节,因为中式情人节应该有中国人的“含蓄风格”:“严肃点,过节呢!” 除此之外,有人对商家推动“中国情人节”颇有微词。比如,在郑州的一些商家、企业纷纷争搭“鹊桥”,试图在“牛郎”、“织女”身上找到商机。然而同样有许多人看不顺眼,认为好端端一个传统节日,一个温情脉脉的节日,竟然充斥了铜臭味道,实在是大煞风景。然而,如果回顾中国许多传统节日的没落,不难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与商业文化相结合。商业只会使传统节日的内涵更加丰富,而不是相反。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如果没有商业的介入,圣诞老人绝不可能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它充其量是一种异域风情。 其实,任何传统节日都不是人们喊几句忧心忡忡的口号,做几场精致的彩排便可以改造或拯救的。一个节日,无论它承载着怎样的寓意,本应为装点生活而来。倘若不能在物质或者心灵上给人们带来某种好处,任何节日都不可能深入人心,更不可能天长地久。 新京报(秦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