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公众服务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专题
 第B19版:专题
 第B20版:专题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2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26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教育·移民
 第B35版:求职·职场动态
 第B36版:求职·培训动态
    
2007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偏概全 有失公允
“零票房导演”提法欠妥

周铭

  ■ 贾樟柯
  ■ 王小帅
  ■ 王全安
  ■ 田壮壮

  日前,有网友在网上发表了题为《内地“零票房”四大导演》的文章,称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田壮壮四名导演是“零票房导演”,并用数据证明这些导演缺少票房号召力,在圈内引起轩然大波。

  票房统计有误

  这位网友在统计投资收益上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他统计的国内票房只是收益的一部分,而且他计算的只是首轮放映的票房,并非全部票房总和,一部影片二轮、三轮放映的票房、海外版权、音像版权在收益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版权要比票房收入占据更多的收益份额。《三峡好人》海外发行权在得奖前就已卖出,800万元投资早就收回,国内的票房是纯收益。王小帅的《青红》、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情况也差不多。说实话,海外电影市场对中国艺术电影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国内,在国内市场没有“活路”的艺术电影,在海外普遍受到重视。《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创下的票房成绩是国内无法想象的,《马背上的法庭》在国内电影市场受冷落,在海外卖得却非常红火。在电影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仅仅把国内首轮放映的票房收入当作影片的全部收益显然是片面的。

  “打击”没有道理

  况且,影片的品质不能完全以国内票房为依据,文章列举的这些影片绝大部分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获过奖,为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舞台上赢得过荣誉,影片的艺术质量已经得到证明。票房是检验影片是否受欢迎的一个指标,好的影片的确应该贴近观众,但影片国内票房不尽如人意,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简单地把板子打在导演身上显然不公平。国内拍摄的艺术电影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近几年,国产武侠片、大片的风潮已经营造了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坚持艺术追求的导演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应该鼓励,而不是打击。

  批评有失偏颇

  这位网友的文章给人造成一种误会:这些导演为了所谓的艺术追求而不顾投资者的利益,恣意挥霍,不管回报,这也是有失偏颇的。在中国,艺术片的制作远比商业片困难得多,这些导演大多身兼制片人,做了很多导演之外的工作。一部影片投资失败,往往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拍下一部电影机会,“走钢丝”般地在投资收益和艺术追求间寻找平衡是他们的生存现状,因此,对他们如此批评和指责是站不住脚的。   本报记者 周铭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