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偏概全 有失公允 “零票房导演”提法欠妥 周铭 |
| ||
| ||
| ||
|
日前,有网友在网上发表了题为《内地“零票房”四大导演》的文章,称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田壮壮四名导演是“零票房导演”,并用数据证明这些导演缺少票房号召力,在圈内引起轩然大波。 票房统计有误 这位网友在统计投资收益上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他统计的国内票房只是收益的一部分,而且他计算的只是首轮放映的票房,并非全部票房总和,一部影片二轮、三轮放映的票房、海外版权、音像版权在收益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版权要比票房收入占据更多的收益份额。《三峡好人》海外发行权在得奖前就已卖出,800万元投资早就收回,国内的票房是纯收益。王小帅的《青红》、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情况也差不多。说实话,海外电影市场对中国艺术电影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国内,在国内市场没有“活路”的艺术电影,在海外普遍受到重视。《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创下的票房成绩是国内无法想象的,《马背上的法庭》在国内电影市场受冷落,在海外卖得却非常红火。在电影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仅仅把国内首轮放映的票房收入当作影片的全部收益显然是片面的。 “打击”没有道理 况且,影片的品质不能完全以国内票房为依据,文章列举的这些影片绝大部分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获过奖,为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舞台上赢得过荣誉,影片的艺术质量已经得到证明。票房是检验影片是否受欢迎的一个指标,好的影片的确应该贴近观众,但影片国内票房不尽如人意,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简单地把板子打在导演身上显然不公平。国内拍摄的艺术电影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近几年,国产武侠片、大片的风潮已经营造了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坚持艺术追求的导演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应该鼓励,而不是打击。 批评有失偏颇 这位网友的文章给人造成一种误会:这些导演为了所谓的艺术追求而不顾投资者的利益,恣意挥霍,不管回报,这也是有失偏颇的。在中国,艺术片的制作远比商业片困难得多,这些导演大多身兼制片人,做了很多导演之外的工作。一部影片投资失败,往往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拍下一部电影机会,“走钢丝”般地在投资收益和艺术追求间寻找平衡是他们的生存现状,因此,对他们如此批评和指责是站不住脚的。 本报记者 周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