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都会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2007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档案是万万不能的

红卫


  我在外企人力资源领域做了十几年,一般不会看员工档案。上世纪90年代,如果有人从国营单位跳槽,有的领导如果不想放人,会故意在这人档案里放一些什么材料进去。这种现象在外地留上海的大学生身上也发生过——他们通过原单位办了户口,然后要走人,单位就不愿意了。

  再说,国企的人事评语和外资企业的评价体系不一样,没有太大参考价值。假如我真去查档案,可能只是想了解这名员工有没有吃过官司。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本地户口的人来上海工作,如果人事部门采取查档案的方式去招人,耗时耗力,所以一般不用。

  但假如我们还想出国,假如我们还梦想继续回大学拿个更高的文凭,假如我们还梦想着回国有企业谋个好差使,那么,没有档案是万万不能的。

  还有,档案里有我们工龄证明,这对上世纪90年代前工作的人特别管用。我的先生上大学前,在工厂工作过5年;然后读了4年大学(不算工龄);大学毕业后,他去研究所工作,可偏偏研究所人事部门登记错了,以为他是应届生读大学的,于是发生了以下事情:

  ◆ 养老金的单子里,他少了5年工龄,也就是说,他退休后养老金要比同龄人少;

  ◆ 在买售后公房的时候,工龄是重要的优惠条件,少计5年工龄多交了几千元钱。

  所以,没有档案是万万不能的,不一定在求职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它的功用。    红卫 (外企人力资源)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