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档案是万万不能的 红卫 |
我在外企人力资源领域做了十几年,一般不会看员工档案。上世纪90年代,如果有人从国营单位跳槽,有的领导如果不想放人,会故意在这人档案里放一些什么材料进去。这种现象在外地留上海的大学生身上也发生过——他们通过原单位办了户口,然后要走人,单位就不愿意了。 再说,国企的人事评语和外资企业的评价体系不一样,没有太大参考价值。假如我真去查档案,可能只是想了解这名员工有没有吃过官司。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本地户口的人来上海工作,如果人事部门采取查档案的方式去招人,耗时耗力,所以一般不用。 但假如我们还想出国,假如我们还梦想继续回大学拿个更高的文凭,假如我们还梦想着回国有企业谋个好差使,那么,没有档案是万万不能的。 还有,档案里有我们工龄证明,这对上世纪90年代前工作的人特别管用。我的先生上大学前,在工厂工作过5年;然后读了4年大学(不算工龄);大学毕业后,他去研究所工作,可偏偏研究所人事部门登记错了,以为他是应届生读大学的,于是发生了以下事情: ◆ 养老金的单子里,他少了5年工龄,也就是说,他退休后养老金要比同龄人少; ◆ 在买售后公房的时候,工龄是重要的优惠条件,少计5年工龄多交了几千元钱。 所以,没有档案是万万不能的,不一定在求职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它的功用。 红卫 (外企人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