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守望者 肖关鸿 |
朱国荣先生每年要出几本书,可谓著作等身。但这本《朱国荣论艺集》有特殊意义。是在他人生道路即将发生转折的时机出版的一本总结性的回顾性的论文集。国荣兄盛情相邀写序,我义不容辞了。 我与他是同时代人。我说“同时代”的意思是我们对许多事件、问题、观点,甚至记忆都有共同点。我们见面不多,各人忙自己的工作,但心有灵犀,见面几句话就能相知相通,言语的细微处都能看出性情。 现在这个年代,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唯一可以不变的是对人的理解。其实,最难的也是对人的理解。我觉得上海美术界,甚至包括朋友们对国荣兄的理解都是不够的。对他的评价更是不够的。 他看上去很平常。大学毕业就进美协机关。当年还叫“美术创作办公室”。一呆三十多年,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在的年轻人二三年跳个槽,无法理解一个人可以在一个机构里呆几十年。而且还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群众团体。他从科员到创作展览部主任,到秘书长,到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说起来美协有上千个会员,但他这个副主席的权力也就只能管几个房间,十来号人。 其实,这就是他不平常的地方。这三十年在中国翻天覆地,文化艺术界多少人不甘寂寞,或者下海,或者从政,或者出国,能够一心一意长期坚守在文化岗位上的人并不多见。他又不是不会画画,当代艺术又是这么热,热到随便什么人涂鸦几笔就能卖钱。他还是不为之动心。 我认识一些像国荣这样的朋友,他们不是没有才,而且是大才。但他们都默默地坚守在体制内的文化岗位上。离开的人大多活得有声有色,有升官有发财有出名有成大腕,沸沸扬扬,吵吵嚷嚷,而坚守的人却依然默默无闻。 他们的真正价值依然不被理解。而支持他们走下来的是他们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理想。但正是国荣这样一些人支撑起了我们文化事业的大厦。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当这些人都慢慢离开以后,我们会看到这座大厦怎样慢慢倾斜。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发生在我们眼前的现实。 美协副主席这个位子,说官不是官,说不是官又是官。但朋友们从来没有把国荣看成官,这也是他不平常的地方。 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他的文章平易近人、从不居高临下,都是把他评论的对象当成朋友,与他们交流谈心。他的艺术史功底很厚,有几部专著,他谈当代艺术即使是一位新人的作品,也往往放在艺术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因此,艺术家都愿意请他写序写评论,与他做朋友。 从他这本书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为美术界做了多少工作。我读这本书的小样时,从字里行间看出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看出他在美术界所做的努力和推动。这些文章没有一篇谈他的工作,更没有工作报告的一点影子。但我看到的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到处在推动美术界的各项事业往前走。美术界的各个领域,没有他没有涉足过的。这本书是证明。国荣兄是用他的方式,用他的真知灼见,用他与艺术家们的友谊,用他广泛的社会资源来写这些文字,来发挥他的影响力。
明起刊登一组《紫禁瑰宝》,责任编辑:祝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