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男人国 ——川藏边境父系部落漫记 钱钧华 |
|
12.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奇特的民居之一 我对散落在山岩的碉堡似民居很感兴趣,它们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奇特的民居之一,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在访问中,我逢人便问房子的名称。遗憾,都说他们的房子像城堡,没有其他特别的名称。有些考察过此地的学者,也称当地的民居为城堡建筑群。 根据房子外观的城堡样式,又主要兼具民居功能,叫它民居城堡似为更准确些。建筑是凝固的思维。山岩人的建筑凝固着他们的父系文化。 早早晚晚跑出去远观近瞅碉楼似的民居城堡,总有看不够的感觉。因为它们富于变幻,在我眼中像一幅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如果说,欧洲的建筑风格于繁复中透着规正,阿拉伯建筑偏重宗教气息,现代建筑因跟风太紧,缺少的正是个性。而山岩的民居城堡是不仰人鼻息的,它们看上去古拙,方头方脑,还有些自恃清高、不屑答理人的样子,正是这副样子煞是撩人。 我对它们百看不厌,也是因为其中说不清的意味。 民居城堡的选址非常有讲究。我们上海人造房买房,看重方向感,首选朝南的。山岩人造房不看朝向看地势,只要地势高就行,主要出于军事上考虑,且外围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大树离堡楼有相当距离,这是山岩人的心机,不说也该明白,不怕对手翻墙而入。 每栋城堡只有唯一一道门,门的宽度和高度都比上海人家的普通房门低窄,像我这样长得并不高大的人也需躬身进入。进了门洞,便是牲畜饮食起居的地方,当地人称畜圈,实际上便是城堡的底层。再想登高,就得搭独木梯。独木梯用一方整木,用砍刀之类的东西剜成锯齿形,搁得下脚的三分之一已经相当够意思了。我没有细数,差不多有二十来个锯齿,反正得手脚并用,不像当地人,双手抄在口袋里也能边走边说边张望,很是有些功夫的。独木梯也是一根活梯,随时能抽走。底层和二层距离有五六米。抽掉梯子,下面的人根本无法上来,那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独木梯成了一根防御梯。 二楼和客厅相衔处有一个小过渡,就是中间的台楼,由三五根独木搭成的藏梯分别伸向前后左右门户,弄不好就会串错门。二楼肯定是规模较大的堡厅。这里的堡厅可不是城市里功能单一的客厅,它延续了许多功能:睡觉、客居、厕所、锅庄、祭祀、洞房等等。 三楼一般是放粮食和堆放贵重物品的地方,条件好的有几间“棚科”,就是木头做的小房间,也有的拿它做经堂。如果来了尊贵的客人,可以在这些房中住宿。 四楼面积相对狭小,只占整个民居城堡的小部分,主要用来放新收割的粮食和贮藏冬季牲畜的草料,称为仓房。四楼的房顶可作粮食脱粒的打场。还给“屋顶葬”留有一席之地。四层最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出口可连通,能直接通到其他人家去。这里的习惯是,不把二三楼当作房屋的正常通道,但可以从顶层走到任何一家。这就极适于战争、械斗的非常时期。当然,民居城堡一定是由此而生。如果不方便,他们一定会削足适履,进一步改进,以不利于敌人,而更利于自己。 欣赏完山岩父系部落的杰作,我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嘘嘘,像是爬完了一座陡峭的山岭。 山岩的父老乡亲都说非常喜欢自己的民居城堡,其款式和格调的浪漫他们也许不懂,但他们肯定喜欢房子攻防兼备的实用功能。当然,就像我也喜欢自己的房子一样,有谁不喜欢自己的房子?因而,我走到任何一家,他们都是喜眉喜眼地介绍自己的房子,愿意我拍照,都得意自己的房子似乎是全村最好的。 当地人对民居城堡最炫耀的部分是城堡的坚固性,这种坚固性源于建堡地基的坚固性。地基一般打在山坡或山顶上,深挖1米,墙根宽1.5米到1.7米,由大石块垒砌。为了使地基坚固,他们还打好地基过冬,不惜耗上二三年,因为不过冬的地基不牢固,经过二三个冬天的折腾,地基就再牢固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