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征地工到桥机高手,黄亦波不断刷新作业纪录——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 鲁哲 |
|
三四平方米的小房间,人坐在里面,左中右三面是玻璃,脚底下也是玻璃,只有背面不是透明的。小房间离地面40米,低下头透过玻璃,能一眼看到滔滔长江水。 这就是黄亦波,一名上港集团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机司机的工作空间。今年他创下每小时270自然箱的船时箱量的纪录,刷新他和工友去年创下的纪录。 最近,黄亦波被评为“第九届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曾是征地工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黄亦波居住的村庄被征为外高桥港区建设用地,黄亦波就进港务局(上港集团的前身),当起了征地工。黄亦波的第一个工作是门座式起重机司机。 黄亦波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走进操作室的感受,“离地面十几米高,全是铁家伙,站在镂空的铁栅栏上真害怕。”但新鲜感很快代替了恐惧。看到师傅操纵手柄,自如地指挥铁家伙左右上下运动,黄亦波觉得刺激,很快他适应了高空作业,慢慢地他发现了其中的窍门,越开越顺。他说,这个“巨无霸”就像个大型游戏机,只要掌握它的要领, “手、眼、耳、精、气、神”合拍到位,就能操作自如,进而得心应手。2002年,他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上海港桥机比赛一等奖。他还取得上海港首批桥机司机的技师资格。 总结“操作法” 从2004年开始,黄亦波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操作心得总结整理出来。他归纳出桥机管理自我检查“三觉法”:通过个人“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运用,达到对机械自我安全检查的目的,从而确保桥机操作的安全性。这一成果,使他所在的800桥机的机械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现在,他的方法已在司机班中广泛推广,800桥机也被评为“放心车”。在公司“节约型企业”创建中,黄亦波向书本求助,寻找各类节能小常识,带动同事共同降低单机耗电量。 黄亦波只是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为何他做得如此出色?因为他有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的志气与理想。 本报记者 鲁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