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少年暑期红色史迹寻访征文选登 青山绿水总是情 邹京迪 |
对井冈山最初的印象是满山的绿色。漫山遍野的绿竹为井冈山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似乎只要掉进去就再难寻了。龙潭的一泓碧水很是可人。用“青山绿水”来形容井冈山再合适不过了,它绿得如此饱满欲滴,它绿得如此生气勃勃。 井冈山的土地是红色的,江西的老百姓称这红色的土是由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我想,在这片土地上,有绿色的衬托,红色会更加鲜亮;有红色的相映,绿色也更加饱满。井冈山上的红色与绿色相辉相映,相得益彰。 井冈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称,当然不是指它的海拔高度,而是对它历史价值的高度赞誉。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之火发源于此,燃遍中华大地。“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哟。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当地人们就是唱着这些红色歌谣度过了艰苦的革命时期。 经历了那段历史的沧桑,往昔的红色大地期待着今日的腾飞。我们一行人来到吉安,在这里感受着它的发展、它的脉搏。道路的两侧林立着许多新建成的小区和商业大楼,建设中的体育馆也很时尚。宽阔的道路,相间的绿化,宜人的环境……我们都陶醉于这片“青山绿水”之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论吉安还是井冈山,远不比上海发达。单从教育上来看,就有明显的差异。能够走入井冈山学校,了解当地学生,对我们来说真有几分新奇。井冈山学校位于井冈山下的夏坪,它是由上海企业赞助建立的。学校很大,那是因为这里的教育密集度远不及上海。一所学校会集中来自很远地方的学生。上海的学生上学都是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就算路程有点远也是花不了多少时间的。在井冈山,学校数量远不及上海,很多孩子要步行很长时间,甚至要翻过山头才可以来上学。走入他们的教室,满满的都是桌椅,粗略估计了一下,每个教室要有60名左右的同学,相对于大城市的每班40人,我们更像是小班教学了。 林林总总看了很多。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依然看到了井冈山孩子阳光般的笑容,听到了他们嘹亮的山歌,感受到了他们质朴的真诚。有了如此鲜明的观感,我们深刻体会到自己处于的优越环境,萌生了要为改变偏远地区教育现状献自己绵薄之力的愿望。短短三天,我们学到的可能是置身上海三年都没有办法体会到的宝贵东西。 井冈山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或浓或淡,或素或雅,却总让人回味无穷。 久隆模范中学 邹京迪 由本报举办的大中小学生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史迹征文活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推迟截稿时间至9月10日。同学们可继续集体或个人撰写考察报告,限1000字以内,邮寄至威海路755号新民晚报科教卫工作室(邮编200041),信封上注明“寻访征文”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