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困助学,怎一个“钱”字了得? 张炯强 |
|
近日有两则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一则说的是,浙江大学今年“绿色通道”推出新举措,为每个贫困学生发放一部手机,还为他们支付了两年的通话费用。浙大的说法是,手机如今已是日常必备的通讯工具,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求职都离不开手机,贫困学子也应该拥有一部手机。另一则说的是,湖北省有5个贫困大学生的赞助人,最近同时宣布中止资助,原因是接受资助的5个大学生从未对他们说过一个“谢”字。 别让贫困生伤心 笔者首先对浙大的做法大声叫好。联想起数年前,上海某高校曾做出一个莫明其妙的规定:凡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均不得再申请贫困资助。这样的规定无疑是让那些贫困学子的脸上贴一个标签:我没手机,我是贫困生。却不承想,当某个贫困生看着周围的同学每人都捏一部手机晃来晃去时,是何等的心态。如此“校规”,又对贫困生的内心造成何等的伤害啊。从这个角度去看,浙大向贫困生送手机,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解决贫困学生通讯问题事小,重要的是,让那些贫困学生在同学中间,不再显得那么“特殊”。 感恩何必都言谢 至于湖北的那件事,上海也曾发生过。某位明星就因为相同的理由,拒绝为水产大学的一个贫困生提供资助,还在报上刊登了所谓的声明。这些天,不少媒体亦对湖北的那些个大学生口诛笔伐。不过,笔者倒要为那几个同学说些公道话。贫困大学生受到的是资助,绝非一张“卖身契”,何必事事都听命于那些出钱的人,难道说要他们对赞助者时时感激涕零?那些出钱的人资助贫困学生,难道只求同学对自己感恩吗?那些声称拒绝继续赞助的人,也许并不知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他们都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也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接受了资助,所以就很不愿意提及,也就少说了一声“谢谢”,这不足以证明,他们不知感恩,不图报恩。对贫困学子而言,真正的感恩、报恩,绝不止一声“谢谢”,而是应该刻苦学习,回报整个社会。如果仅因为贫困生少说了“谢谢”,就此中断了对他们的资助,那么,资助者出钱时的动机、目的,就该打个问号了。 心灵呵护更重要 这些年,一说起资助贫困学生,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或送钱送物,或免除学费,而实际上,贫困学生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外,更需要心灵的呵护。一位贫困学生曾说:“其实,我最不愿意出现在捐赠仪式上,拿着一张支票四处鞠躬。我最希望能和普通的同学一样,一样去上课、一样去食堂、一样去操场,看上去我并不是特殊的一个。” 张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