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弱点与解题失误 徐若翰 |
数学考试后,不少同学总是埋怨:我是懂的,就是没有想到。问题的实质是:虽然掌握知识,却有某种心理弱点,使解题思路产生偏差,导致失误。主要有六种情况: 一、视而不见 例1 梯形AOBC的顶点A、C在第一象限内的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B在y轴的负半轴上,OABC,OA边在直线y=x上,BC边交x轴于E(2,0)。求梯形AOEC的面积。 分析:已知条件叙述的是梯形AOBC,而求的是梯形AOEC的面积,虽然只差一个字母,结果大不相同。 同学在考试时难免紧张,容易忽视细节,就上当了。 二、一叶障目 例2 已知∠BAC =45°,一动点O在射线AB上运动(点O与点A不重合),设OA=x,如果半径为1的⊙O与射线AC只有一个公共点,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看到“只有一个公共点”,很容易想到⊙O与射线AC相切,这时x=■。但是,同学很容易忽视另一种情况:⊙O与直线AC相交,而只有一个交点在射线AC上,这时O〈X〈1。 三、习以为常 例3 抛物线y=-x2-x+6交y轴于点C,是否存在与这条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C的直线? 分析:点C坐标为(0,6)。很容易想到设所求直线为y=kx+6,代入抛物线,令△=0,得k=-1。 ∴直线y=-x+6与这条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C。 本题还有一解,很容易遗漏,就是直线x=0(y轴)也符合所求。问题在于:我们习惯于把直线与一次函数图像等同起来,就忽略了形如x=m的特例。 四、一厢情愿 例4 先化简(1+■)÷■,再选择一个恰当的x值代入并求值。 分析:原式=■·■=x+1 注意:所选择的x值不能使原式中的分母为零,也不能使除式为零,这样的x值才是“恰当的”。 如果只想“简便”,取x=0或±1代入,又上当了。 五、一知半解 例5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是不是真命题? 分析:垂终定理的一个逆定理是:如果圆的直径平分弦,(这条弦不是直径),那么这条直径垂直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上述括号中的那个限制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圆内任何两条直径都互相平分,但它们未必互相垂直。 因此,题目中的命题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是假命题。 六、功亏一篑 例6 已知方程■-(x2+3x)=2, 那么x2+3x=_______。 分析:设x2+3x=y, 代入原方程,解得y1=1,y2=-3。 如果直接把y1、y2当作x2+3x的值,未免太性急了。 ∵方程x2+3x=1有实数根, 方程x2+3x=-3没有实数根, ∴本题只有一解:x2+3x的值是1。 大同初级中学 高级教师 徐若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