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斑马线与和谐

吴正


  斑马线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到了一定的份上,外国来人越来越多,自然什么都得与国际接轨,于是,斑马线便在我们城市的道路上出现了。

  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时期,给行人过马路的交通标志叫“横道线”,就在马路中央打两道白漆的杠杠,中间便可以行人了。至于那时的外国有没有斑马线这回事,我就不得而知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这是个中国近代史上社会风气相对最为和谐的历史阶段了。社会稳定,人心思上。在我遥远的记忆中,总有那么个着雪白制服的“警察叔叔”站立在马路的中心岛上,手执一根圆棍,指挥交通。他严肃认真,连每一个转身的动作都一丝不苟;一脸公务在身,由不得半点马虎的神态。他棒点之处,车辆停驶,人们从横道线中熙熙攘攘地穿过马路去,毫无乱象。我至今还记得幼儿园老师教我们唱的那首儿歌:警察叔叔本领强/手里拿着指挥棒/汽车马车听他话啊/小朋友们敬爱他/小朋友们敬爱他!……你想,那时竟然还有“马车”一说,可见时代之遥远。现在回想起来也都有些梦境之感了。

  扯远了,回到斑马线的主题上来。说来也有点奇怪:斑马长此条纹是为了隐蔽,而在城市里设立斑马人行道的目的刚好相反:为了醒目。因为石屎森林毕竟不同于原始丛林;因为人类的进化是指其智力,而动物的,只限于外形。这就是为什么一匹野生的斑马会突然降临到我们这个高度文明发达的都市中来的原因了。斑马线时刻提醒驾车人士:这是繁忙交通流中的一块“飞地”,它的“主权”属于行人,而不是车辆。只有当没有行人,或行人不使用它时,车辆才可以“借道一过”。这和外国使馆于所在国的地位有点相似:所在国的任何执法人员是不允许随便进入其领地的——尽管他们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表面上来看,斑马线是几条毫无约束力的白线,但它意涵重大。这是一种文明时代的游戏规则,而只有当这种观念确立了,斑马线才有了它实质的意义。

  我坐出租车时,喜欢与司机闲聊。有一次见到前方有条斑马线,而司机非但不带刹车,反而踩大油门,迎头冲了上去。我见状大惊,问:你没见到斑马线吗?而且,线上正有人在过马路呢。他答道:当然见到啦。正因为见到,我才加大油门去吓停他们的。否则,我们能如此顺利地通过?我又说,那万一行人不停步,你不撞上他们了?怎么会呢?我脚上有功夫啊,到时再踩它个急刹车还来得及嘛。不过,用不着,人总是怕车的,因为人都怕死。——你说对口伐?对是对,但,但我还是有些不甘心。我说,假如人人都像你这样,斑马线不就形同虚设了。哎哟喂,侬老爷叔就勿要唱高调了,好口伐?阿拉在市区开车已经是够艰难的了,堵车,红绿灯,还要吃罚单。现在上海马路上行人多过蝗虫,而且还乱穿马路。如果遇上每条斑马线都要停它一停等人过的话,这生意还做勿做?侬不要忘了,我每月还要上缴7000元的租车费,还有老婆,还有孩子,做不到生意吃啥去?吃西北风啊?

  司机的苦衷委实叫人同情,也让人无言以对。但怎么说来,这都是一种文明的垢症。姑息一例,滋生一片。如今国人外出旅游观光的风气日盛,有时见到那些环境优佳秩序井然的欧美城市,再与自己居住的城市一比照,就会发现某种差距了。这绝不是多少栋锃亮高耸的大厦就能弥补的事,文明是一种日久培养而成的社会生态,一旦进入良性循环,其益无穷。而小小的斑马线也不仅仅是一种交通标志,它更是一项文明的指标。当人人都能互礼互让时,一种和谐的感觉不也包含其中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