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听书记 江更生 |
一天清晨,我们三个自诩资深书迷的“老小孩”,结伴坐了提速“动字头”火车,赶往姑苏聆听评弹,美其名曰:“吴门聆曲一日游”。那偷着乐的心情,与儿时瞒着家长,相约玩伴去浦东捉小蟹、捕蚱蜢时相仿佛。 说是资深书迷,一点不假——同行的两位皆姓周,我戏呼为“顾曲周郎”:一位是当年上海师院文工团评弹队队长,拍过醒木,上过书台;一位是杨振雄所著《长生殿》一书的责编,两位老“周郎”,还曾与一帮“书虫”联袂编著过《苏州弹词大观》。至于区区,因当时的寒舍离老城隍庙仅百步之遥,从小就是“春风得意楼”听“戤壁书”(站着不花钱听书)的顽童,中学时甚至还干出逃学听书的荒唐事,也曾充作滥竽,做过《评弹文化词典》的“嫁衣裁缝”。 苏州乃评弹发轫之地,至今仍是书场较多的城市,有“光裕”、“梅竹”、“吴苑深处”、“和平里”、“新百盛”等十余家。这次我们属意的是,设在中张家巷3号的“吴苑深处”书场,此“处”环境优雅,辟有旧时的“状元台”,以盖碗香茗款客,在此闻妙歌清弦、听吴侬软语,真是天大的享受。听书时间尚早,相偕去“评弹博物馆”参观,承两位馆领导热情接待,廊厢供茶,内中一位即是刚走马上任的评弹新锐,苏州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袁小良。他获知我们是专程前来听书的老听客,特地取出与其夫人王瑾合作的“弹词演唱集锦”DVD碟片分赠我们。愧无以报,三老汉只得以言回赠:“愿君勿以‘官’弃艺,盼能创个‘袁调’出来。”这座位于中国昆剧博物馆毗邻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原址为清末民初的沈家大宅。馆内藏有与评弹有关的珍贵资料一万两千多件,令我辈书迷叹为观止。 “吴苑深处”书场即在馆内,每天演出一场,两个小时。那天献艺的是浙江曲艺团的两位“小先生”(即青年演员),“上手”叫王承,“下手”叫颜丽花,说的是新编清廷宫闱书《皇太极》。开书前对唱一段《玉蜻蜓》选曲《庵堂认娘》,蒋调唱得醇厚有味、俞调唱得低回婉转,学习前辈,中规中矩,的确是书苑好苗。随着电视剧《孝庄秘史》等的播出,听众对皇太极、多尔衮、大玉儿(孝庄后)、小玉儿等人物已不陌生。“上手”说表轻松,娓娓而谈,时不时地放些“外插花”噱头,博得笑声满场;“下手”嗓音浏亮,响弹响唱,“篇子”甫毕,即赢得掌声一片。“小落回”(中间休息)时,听当地听客介绍,两位均是苏州评弹学校毕业生,一为司马伟高足,一乃余红仙爱徒,名师高徒,洵非虚语。据说,他们所属的浙江曲艺团,仅存四档半弹词(四个“双档”加一个“单档”)九位艺人。为此,我们对这两位守望传统、耐得寂寞、献身于评弹艺术的年轻艺人顿生一丝敬意,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