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一条“新闻” 黄 惠 |
“张家浜淹死人早就不是新闻了,这条稿子还有必要登报吗?”29日一早,同事得到这条新闻稿,编辑部办公室里就议论起来。说起来,像这样不是新闻的“新闻”,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反反复复不知出现过多少次,可是,夺命事件还是年复一年地发生,所不同的,只是伤亡人数的增加。 只看数字慢慢增加,人也会变麻木的。 张家浜是条景观河道,漂亮,但水深、岸陡、水面水下温差大,不适宜游泳。道理已经说过多次,张家浜劝泳队的队员们也很辛苦,但仍然不奏效,管理部门何不换个思路:除了从文明素质的层面作些宣传、教育之外,问题是不是出在其他方面? 一个不听劝阻,执意要下水的中年男子在接受电台的采访时说,他知道这里出过人命,可是,正规游泳馆一张票要30元,太贵。“游不起”,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一般来说,假如学生、老人以及低收入者能买到廉价的游泳票,还有多少人愿意冒生命危险来此一游呢?最近,物价普遍上涨,大家都有感觉。劳动者得到有限的收入之后,既要吃饭、住房子、乘车子,又要添衣服、付学费,偶尔也少不得上医院看病。除了这些,难得有空看场电影、游一次泳,是合理的休闲项目。只不过,条件好的选择去高档宾馆、俱乐部舒舒服服地游,一般条件的到游泳馆人挤人地游,差的就自己“找方向”了。到哪里去游泳,与人的文明素质没有太大的关联,却是直接受消费能力制约的。 在新闻报道中,一味指责下河泳客无视禁令,是不够全面的,也缺乏人情味——从2000年到去年底,31条人命交待在这里,已经用事实证明,有警示标志、有劝泳队还不够。正视小康社会中人的合理需求,怎样让消费能力较低的人也“游得起”,可能是有关职能部门面临的新问题。 泳客溺亡张家浜这样的“新闻”,但愿少些再少些。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30分《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