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渺无畔 赵丽宏 |
中国古诗中,写男女情爱的作品不计其数,这是诗人常写常新的永恒主题。和现代诗与外国诗不同的是,古时诗人写爱情,很少以第一人称出现,直接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陆游的《钗头凤》,感叹自己的爱情悲剧,对昔日恋人直抒胸臆,在古人诗篇中,是难得的一例。古诗中写男女情爱,诗人常常是以他人的口吻想象描绘的居多。闺怨,是古人表现情爱的常见题材,所有的诗人创作都涉及这类题材。那些渴望得到爱情,却被冷落甚至抛弃的女性,她们的哀怨和愁苦,大多是通过男诗人的吟咏而得到表现。 譬如李白的两首五绝,一首题为《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另一首题为《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是用诗句描绘的两幅怨妇图画,两个在夜色中孤独忧伤的女子,一个望月叹息,一个深坐垂泪。弦外之音,读者一看就明白,这是失恋女子的情态。 同类型的诗作,唐诗中不胜枚举。李端的七绝《闺情》,写一个相思女子通宵不眠:“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这首诗,有意思的是最末一句,一夜苦想,美梦难成,早晨迎来的却是喜鹊鸣唱。可以想象一下,对一个愁苦到极点的孤独女子,听到那喜鹊的叫声,会是怎样的心情。李冶的《相思怨》,把相思女子的痴情写得感天动地:“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此诗前半段议论,后半段写实,一个女子在高楼月下弹奏相思曲,肝肠寸断。 古时很多男人外出谋生,留守在家的妻子度日如年,盼夫归来,是很多古诗的主题。如王建的《望夫石》,读来让人心惊:“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妻子伫立江畔望夫归来,化为石头。望夫石这一形象,曾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出现。此类诗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也是一首闺怨诗,但角度独特。一个嫁给商人的女子,常常被言而无信的丈夫丢弃在家独守空房,于是发出怨恨的叹息。嫁给这样没有信义的商人,不如嫁给与潮汐为伴的人,潮汐有规律,有信义,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在闺怨诗中,“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这两句,虽然无奈却嘹亮而清新。 古时闺怨诗,作者多为男性,在当时也正常。原因很简单,写诗并传世成名的,大多是男人。我相信一定有不少多情才女,也写过类似的作品,只是自我欣赏而没有被流传。还好,历史上有几位女诗人,她们的创作,证实了这一点。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就有这类佳作流传,她的七绝《江陵愁望有寄》,极为感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李清照写过很多相思诗,诗中浓厚的哀情愁绪,因为真切,使很多男诗人的作品为之失色,譬如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诗是李清照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写得柔情绵绵,非同寻常,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