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想精神站稳脚跟 ——关于“当代艺术需要多样化尝试”的思索 庄娅琼 董鸿景 |
| ||
| ||
| ||
|
自从看过了8月的“新锐艺术展”之后,在年轻人中引发了对当代艺术的热烈讨论,它的争议性再次得到强烈的关注。而在上海艺术博览会当代艺术展开幕之前,9月4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韩峰,将在莫干山路50号推出名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2007”个人美术作品展,展出的作品都属于“当代艺术”。对于这个敏感而颇具争议的艺术范畴,韩峰亦有着自己的“当代艺术观”。 质疑 寻找价值体现 随着艺术家们越来越彻底地反传统,当代艺术作品也就越来越尖锐。因为看不懂,相当多的人对当代艺术抱有一种举棋不定的质疑,又因为没有一个最权威的“说法”,当代艺术成了众矢之的。“看不懂这不是问题,也不代表那就是一幅差劲的作品。”韩峰指出,“这恰恰正是需要你的琢磨和思索。不要急于去说好或者不好,而是要积极寻找作品本身的存在价值。” 当代艺术的一大价值就是“试验性”,这包含了一种可贵的假想与尝试的精神。韩峰笑道:“所谓看得懂,往往是因为你的头脑中有着传统的标准,而当代艺术就是‘反传统’的,看不懂不是很正常嘛。” 尝试的绝大多数会失败,那成功的一小部分在哪儿,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但是所有的尝试都是有价值的,谁能够火眼金睛地辨认出其中哪一个会是中国的梵高? 宽容 激发多样火花 “对于当代艺术,最忌讳的就是一棒子打死。无论是作为一个老师、艺术家,我始终觉得应该站在宽容的立场上。一个现象既然出现了,当然有它的原因。”韩峰温和地说:“青年艺术家是最热衷于当代艺术创作的。这当然是好现象,如果年轻的孩子都是临摹传统,那么中国就多了一大批画匠,而流失了真正的艺术家。” 不管作品的内容是积极或是阴暗,是明朗还是晦涩,是反映社会和时代,抑或是细微的内心感受等等,它们都是展现自我和身边事物的窗口,通过这扇“窗”,人们得以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倾向,老百姓的生活和心理变化——这也是当代艺术的另一大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留给后代的资料。让以后的人知道,这个时代在艺术创作上曾经迸发过多少灿烂的火花。 理解 才有批评资格 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恐怕是最难的一部分,最好是在欣赏抽象作品时,能够听到作者的具象解释。韩峰以自己这次的个展为例:“在我的这些作品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中国制造’,但是它们全都是国外品牌(见上图),这是中国当代的真实现象,有好的一面:说明我们的生产力增长了许多;但也反映了我们缺少叫得响的民族品牌。” 如果不听这番解释,面对画框中这一个个物件,并不一定揣摩到作者的真正的意图。“我们需要批评,但希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只有理解了,才能发现一个作品的独特性。”韩峰认真地说:“我有很深的传统绘画功底,但我一直在不断摸索当代艺术的创新。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借鉴和依靠。这也是一条充满趣味的道路,因为一切‘新的’都会在我们手中诞生。” 庄娅琼 文 董鸿景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