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的尴尬 吴强 |
如果一半汽车不准上路,那尾气排放、噪声污染、能源消耗当然会大大降低。这已经有北京单双号规定为例。就算没有先例,这个结果也是能想象到的。 因此我可以断言,9月22日上海“无车日”,市民们一定会如愿以偿深刻体会到小车减少的清静。不过,体会过后,大概该买的还去买、该开的照样开,不会有太多感觉吧? 要知道,“无车日”一年一度,“有车日”却贯穿364天。庞大的市场和对汽车时代的渴望,可以从厂商蓬勃高涨的热情中得到印证:据统计,光是新车型,2006年全国就有117款上市,平均3天一款。今年1-6月,我国汽车产销就已分别达到445.67万辆和437.38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22%。照年初800万辆的估计,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这些汽车被用各种方式推销到市场上。推销时,汽车已不是代步工具这么简单,它还被塑造成身份、地位、时尚、进取、果断、豪迈等理念。在汽车销售摩拳擦掌迎接“金九银十”之际,与这些汽车攻势相比,政府一力倡导的“无车日”显得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的不光是我国。1998年法国巴黎发起“无车日”活动并扩展到世界后没几年也遭遇尴尬。反对者认为汽车问题应当由汽车公司负责,消费者付钱买车、交税使用,就应享有开车权利。人们还抱怨人为划分禁行区域的“无车日”非但不解决问题,反给日常生活带来麻烦。2002年起,法国参加“无车日”活动的城市逐年减少,德国柏林、意大利罗马等索性退出了该活动。 说到底,“无车日”是象征性的,现代生活不可能“无车”。通过“无车日”唤醒发展公共交通意识、环保节能意识才是政府良苦用心所在。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30分《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