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08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09版:上海人家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4版: 中国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要有质量 患者无需忍痛
——辽宁省肿瘤医院创建“无痛医院”纪实
于新超 刘劼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00万人受到癌症疼痛折磨。让癌症患者无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一个新标志。

  走进辽宁省肿瘤医院的内科病房,记者看到患者有的在接受治疗,有的在亲友陪护下休息。柔和的阳光洒满内科病房,没有哭叫声。

  “无痛治疗”让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据记者了解,内科病房是晚期癌症患者较为集中的地方,这些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症状表现为疼痛。疼痛,对人来说十分痛苦。一位医生告诉记者,病人痛起来直往墙上撞。

  但是,在辽宁省肿瘤医院,由于对肿瘤患者实施了“无痛治疗”,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

  当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选择“不再忍痛”时,“无痛医院”的创立应运而生。这也许是肿瘤患者生命中最后一道阳光。让肿瘤患者“无须忍痛”,是对生命的尊重。

  解除癌痛是患者的权利,也是医生的责任

  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柏和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就提出了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癌症止痛救治计划,1993年,该组织提出了到2000年将所有癌症患者从癌症疼痛中解放出来的设想。

  创建“无痛医院”,首先要过的是“观念关”。患者老田是晚期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疼痛的牵拉,使得他的头与肩成30度夹角,最难熬的是夜晚,因为无法入睡,烦躁使他见不得一点亮光。

  记者问老田:为什么不用止痛药呢?老田痛苦地摇摇头:怕上瘾啊!

  像老田这样恐惧吗啡的患者大有人在,医生告诉记者,有的患者生存期只有1个月-2个月,但仍然害怕成瘾;有的患者认为,疼痛控制后,会减少医师对癌症治疗的注意力。对全国癌症疼痛现状的相关调查证实,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遍存在“吗啡恐惧症”。

  在影响麻醉药品使用的原因中,医护人员认识不正确的占20%,有些患者和家属也不同意使用。“无痛医院”的创建,需要面对旧观念的挑战。“其实,许多镜检不是疼痛,而是难受。”镜检室的赵医生说。在她看来,我国癌症晚期患者中,不少与患者原来恐惧镜检耽误了病情有一定关系。

  治疗不单是使用吗啡

  一直以来,医生认为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其实,就生理学来讲,疼痛对患者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免疫功能影响大,病人不能活动、不能咳嗽,引起肺内感染,增加了手术危险性。麻醉科佟医生说,“无痛医院”的创建,让大家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减轻和消除癌痛是医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然而,无痛治疗不单是使用吗啡,国际上有不少先进无痛技术和先进高科技止痛器械,也都对减轻癌痛起着重要作用。

  走出了误区,治疗起来就容易了。一位68岁的老人在美国做肠镜,做了一半就因为难受不做了。回国后,女儿告诉她,可以到辽宁省肿瘤医院试一试“无痛镜检”。结果,老人顺利做完检查。在这里,术后患者还有便携式止痛泵,晚期患者有口服药和贴剂。

  为了把无痛治疗系统化、科学化,辽宁省肿瘤医院成立了疼痛治疗专业委员会,并从外院聘请了高级专门人才具体指导,由麻醉科负责具体技术,各科室协同配合,并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新华社记者 于新超 刘劼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