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小到大,一对“自我选择”始终受到尊重的双胞胎,如今双双获得了成功——
按兴趣走自己的路,没错!

唐洁 马丹


  又一个新学期来了,不少学生将面临一些重要的选择:高二的要考虑进入化学还是物理班;高三的开始找寻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进入大学四年级的在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伤脑筋……选择,作为学子成长中极其重要的一课,究竟该如何面对?双胞胎的故事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迪。

  哥哥王玮今年刚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毕业,就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聘为教授,而弟弟王琰拿了英国“奋志领”国家奖学金,今年9月就要从英国杜伦大学毕业。谈起自己成长的经历,这对双胞胎说:兴趣是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

  尊重兴趣舍得放弃

  虽然是双胞胎,但他们的父母却没真让他们“一个模子刻出来”。哥哥王玮说,父母教育决定了他现在的发展:分析事情所要的考虑因素,然后让他们作出自由的选择。“爸妈很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们也会凡事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只有有兴趣了,才会做好。”

  当年高考前,兄弟俩都获得了保送机会,但哥哥王玮却主动放弃了,参加高考被交大应用数学系录取,这个在现在看来仍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却是他兴趣所在。等到大学毕业,哥哥觉得自己还没学够,希望能汲取更多知识。于是,两兄弟讨论了一个晚上,决定弟弟留在父母身边,哥哥出国攻读硕士。也就意味哥哥再次选择了放弃:放弃保研和有丰厚待遇的工作。对家境并不好的王家来说,这是很难抉择的。“但父母仍然尊重我的兴趣,支持我选择深造。”王玮回忆说。

  亲密兄弟好事成双

  兄弟长得相似,但哥哥偏静,弟弟爱动,所以,大学时一个选择了需要静心钻研的数学系,一个则学习比较活泼的英语系。两人一理一文,互帮互助,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而今,两人有巧合地选择了经济类专业作为深造内容,可谓殊途同归。

  “虽然弟弟学历没我高,但是,他一直对我特别有帮助。”王玮回忆说,刚到美国,由于他英语口语不好,没通过第一次助教资格考试。正当他垂头丧气时,英语专业毕业的弟弟在上海找了大量的复习资料和听力磁带寄过去,并打了数通越洋电话,传授他口语的技巧。“没他支持,我都觉得过不了那关。”

  王玮曾参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上海某学校合作项目,当过课堂同声传译。但7年美国生活,他中文有点生疏,第一天的课堂同译特别不顺。沮丧的他回到家和弟弟一说,弟弟王琰马上给哥哥上了一堂口译课,把自己积累多年的口译技巧倾囊相授,还花周末时间帮哥哥把1000多页的专业讲义,修改了一遍。在弟弟的帮助下,王玮说自己现在的同传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如今弟弟选择了去英国攻读经济学硕士,这正好是王玮的强项,王琰专业上不懂的时候,就可以先把材料发给哥哥,让哥哥出点子、答疑解惑。现在每周六中午,是两兄弟的学习共享时间,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他们聊聊一周的学习,谈谈一周的工作。

  本报实习生 唐洁 记者 马丹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