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戛纳的“错译” 李思源 |
看了6月3日《“戛纳”,还是“嘎纳”?》和24日《“戛纳”、“嘎纳”之争》两文后想谈一些不同的看法。 这两篇文章都没有说清一个问题:“纳”是怎么译出来的? 上世纪70年代起葛传椝和陆谷孙主编的《新英汉词典》中,Cannes的国际音标一直是是[kn],没有“纳”这个音节的。而“戛纳电影节”的法文Festival de Film de Cannes 中Cannes的发音按国际音标是[kan (s)],法语中词尾的元音e 按惯例是不发音的,所以它的本音既不是“嘎”(ga)也不是“戛”(jia)而近似于“看”,后面都没有“纳”这个音节。除非这位“翻译家”既不用英语也不用法语而是用汉语拼音的方式望文生“音”。 但在百度网和港台报刊中,“噶那”和“戛那”都是“戛纳”的其他译法,可见“那”音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这个“那”或“纳”的读法又是怎么出来呢? 原来是受到意大利语的影响。法国和意大利同是欧洲文艺并驾齐驱的国家,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法语和意大利语同属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有时词形和发音都非常接近。在意大利语里词末的元音一定要发音的,因而“纳”这个音节是必不可少的。 再说“戛”(jia)这个发音。 “戛”的发音其实是方言化的影响。在意大利标准的托斯卡纳(Toscana)语中,C这个词的发音方式很特别,但在影响很大的西西里(Sicilia)地区,人们有时就用“塞擦音”[;X] 来替换C的标准发音,因而就有了“戛”(jia)的发音,这可算是一种“吴侬软语”的发音方式吧。 我的法籍教师曾告我,“戛纳”和“嘎纳”都是能被大多数法国和欧洲人听得懂并接受的读法,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而“戛”和“佳”谐音,“纳”还蕴涵有“海纳百川”的意思,所以用翻译“信达雅”的标准来看,“戛纳”应当算是一个相当好的译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