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专版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特别报道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刊
 第B12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 广 告
 第B19版: 广 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谈戛纳的“错译”

李思源


  看了6月3日《“戛纳”,还是“嘎纳”?》和24日《“戛纳”、“嘎纳”之争》两文后想谈一些不同的看法。

  这两篇文章都没有说清一个问题:“纳”是怎么译出来的?

  上世纪70年代起葛传椝和陆谷孙主编的《新英汉词典》中,Cannes的国际音标一直是是[kn],没有“纳”这个音节的。而“戛纳电影节”的法文Festival de Film de Cannes 中Cannes的发音按国际音标是[kan (s)],法语中词尾的元音e 按惯例是不发音的,所以它的本音既不是“嘎”(ga)也不是“戛”(jia)而近似于“看”,后面都没有“纳”这个音节。除非这位“翻译家”既不用英语也不用法语而是用汉语拼音的方式望文生“音”。

  但在百度网和港台报刊中,“噶那”和“戛那”都是“戛纳”的其他译法,可见“那”音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这个“那”或“纳”的读法又是怎么出来呢?

  原来是受到意大利语的影响。法国和意大利同是欧洲文艺并驾齐驱的国家,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法语和意大利语同属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有时词形和发音都非常接近。在意大利语里词末的元音一定要发音的,因而“纳”这个音节是必不可少的。

  再说“戛”(jia)这个发音。

  “戛”的发音其实是方言化的影响。在意大利标准的托斯卡纳(Toscana)语中,C这个词的发音方式很特别,但在影响很大的西西里(Sicilia)地区,人们有时就用“塞擦音”[;X] 来替换C的标准发音,因而就有了“戛”(jia)的发音,这可算是一种“吴侬软语”的发音方式吧。

  我的法籍教师曾告我,“戛纳”和“嘎纳”都是能被大多数法国和欧洲人听得懂并接受的读法,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而“戛”和“佳”谐音,“纳”还蕴涵有“海纳百川”的意思,所以用翻译“信达雅”的标准来看,“戛纳”应当算是一个相当好的译法。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