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专版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特别报道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刊
 第B12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 广 告
 第B19版: 广 告
 第B20版:广告
第B09版: 好吃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 道

西坡


  我对于日本的茶道一向不大佩服。一个女人家用一把圆竹刷在一只陶器里搅啊搅,捣鼓了很久,然后从一只杯子到另一只杯子,倒来倒去,好像化学实验室里的女生,最后,茶客双手捧住一只小盅,一吸而尽。其间花费的时光是漫长的,好像无休无止,实在厌气得很。想当年公孙胜作法,口里只是念念有词,但结果却是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天兵天将掩杀而来,可谓雷声小雨点大。相比之下,日本茶道则正相反。可以说,没有道行的人是吃不消的。

  我的这番言论,肯定要让茶道拥趸们“不屑”了。我想这是活该,谁叫你那么无知。你以为喜欢茶道的人只是因为好这一口?人家可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瑜珈呢!

  我虽然对于饮食中的繁文缛节不甚耐烦,倒也不反对走一点形式,因为一种好的形式,往往正是有意味的,其本身就是内容。自然,以不故弄玄虚为限。

  我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主人以铁观音飨我。见茶几上茶具整饬,另专配电炉一只用于烹茶,大为不解,因为在不远的工作阳台里,正有一只电热饮水机。朋友解释说,不是自己懒惰不肯走路,烹这种茶,茶水的温度很讲究,如果从七步之外取开水,则茶味就要失真。我当时还以为此公有点造势,有点作态,很不以为然。后来求证于美食家沈嘉禄兄,才知确有这种讲究。推想好茶者未必真的做过实验,只不过大家都把它奉为至理,宁可信其有罢了。没有了心理暗示,一壶茶无论如何喝着不香,不过瘾的。很好理解。

  已故著名美食家唐鲁孙先生讲过一则喝茶的掌故。说是有一回他到一位姓方的先生家吃饭,方家是安徽有名的茶商,藏有极品。那天,那位方先生恰好中了一个有奖储蓄的大奖,不免欣喜若狂,从外面叫了一桌菜。照例应该喝点酒庆贺一下,可是方先生说:“因为饭后我要请你喝点好茶,所以咱们吃饭不喝酒,一喝酒,待会儿就喝不出茶的滋味了。”等茶沏好斟到盅里,方不让唐喝,而是先看,也不知道是水蒸气还是云雾,在盅上七八寸的地方飘忽了好久才散开;再斟第二盅,仍旧是雾气迷蒙。两盅喝完,方把壶盖打开,见差不多三分之一茶叶,仍然卷而未舒,根根挺立……鲁孙先生大开眼界。

  由此可知,如果喝茶不走一点形式,不讲这一套那一套的,便就丧失了神秘感和探寻的冲动,也就丧失了饮食特有的趣味和文化意韵,和牛饮之徒没什么两样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